美文网首页
17/100 笑来写作课练笔之《语言学的邀请》第五章 有助于社

17/100 笑来写作课练笔之《语言学的邀请》第五章 有助于社

作者: 十二Aa | 来源:发表于2020-12-01 16:54 被阅读0次

第五章阅读笔记:

人们通常先有了感受,才去报告事实。而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定需要言辞,可能发声和表情比语言的影响来的更强烈。比如我妈早上在洛洛吃饭不给力,穿衣动作慢的时候,总会发出一声“en!~”,比叹气显得更克制律己,比沉默更意味深长,让人心生极大的不爽,又不好发作。

洛洛总是非常敏感的受到这声en!~带来的不适,多次邹着眉头委婉的说:姥姥,你不舒服吗?

两个人非常有意思,一个用发声表达感情,一个用表情表达感情,吐出来的词都包含着极大的意义,却恰恰不是词语的本意。这就是语言的前象征用法。

什么是前象征用法?

将言辞当成有声音的、表达情感的姿势运用‍‍,叫做前象征(presymbolic)用法。

前象征用法与象征系统在语言里同时存在,‍‍我们每天所说的话都是将象征和前象征的成分‍‍彻底地混合起来的。

孩子们对语言中的前象征的成分‍‍有极强的敏感度。如果一直保持到成年,会成为直觉,也是一种共情。有的人天生会异常机灵的察言观色,把对方的声调、表情、肢体动作和其他表现内心的征兆全部捕捉到,采取动作,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前象征性语言有很多场合能发挥巨大作用

一、它会帮人们开辟合作和维持交情

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回应一些信息,想想看,是你认为“没事要讲”或者“听来无用”吗?未必,极大的可能是,你不太愿意(没有意识到),与对方建立或维持交情的必要性。换句话说,你认为他对你(至少此刻)不是那么重要。如果是一个你仰慕已久或很想勾搭的人,你会不愿意回应吗?

有时候一些场合,比如宴会,比如应酬,人们会聊天聊地聊未来聊过去,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变换方式,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或俏皮搞笑或肃穆感怀。字词的意义和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破沉默,聊下去,加强联系,或至少避免失礼。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说。当你“立即得到对方同意”,会建立初步接纳,当你通过聊天“达成更多一致”,你们可能会成为朋友,持续加深,一拍即可,你们可能达成合作~

我领导参加正和岛小组活动,发现总有一个人会承担搞活气氛的角色,他金句频出,出口成段子,这时其他人负责配合,笑到爆。我跟带队岛丁说,如果没有他该咋办啊~  岛丁说:不会哒,**和**也是非常风趣的,通常都会成为气氛者~  突然明白,流水的聚会,铁打的气氛者角色。他负责把语言的“前象征用法”发挥到最绚。

二、它会用于仪式,加强社会团结

昨晚公司散会时,主持人(新来的企业咨询老师)让我们齐声喊一句话:“追求卓越,完美自然体现,嘿!嘿!嘿嘿嘿!”由于第一次喊,喊不齐,他居然让我们喊了七八遍! 对于朴素的员工们,头都有点儿大了!散会后都抱怨,什么鬼?形式主义!

读了这章,我稍微有点儿明白喊这几句的意义。这不就是仪式性词句,是语言的一种前象征性用法---一套套根据习惯而来的声音,不传达意义,却带着情感(往往是团体情感)。

就像诵经、像集体朗诵、像合唱团,像运动会上的校长讲话,像升国旗时唱的国歌。

各团体(宗教团体、政治团体、爱国运动团体、科学研究团体、各种职业团体)聚在一起,做熟悉的活动,穿一样的衣服,带同样的徽章,举一杆旗帜,讲传统的演讲词。我们从活动中未必得到新知,也不会变的更聪明更博学,甚至我们很少会去想其中词句的意义。但仪式性词句能够表达感情,增强团队精神。奥运会上全体起立唱国歌,会为国家而骄傲;运动会上齐喊“三年二班,不一般!”,三年二班会更有凝聚力。

正是靠着大家对一套套固定的言辞刺激有了共同反应,人类社会才得以维持完整,不至崩溃。

我们会后齐喊“追求卓越,完美自然体现,嘿!嘿!嘿嘿嘿!”,我猜起码会后车间主任加班完善周计划的时候,可能不那么抗拒。

为何要了解我们日常语言中所包含的前象征成分?

所以,你会觉得宴会上的这些人各个肤浅虚伪,或这些仪式的形式主义只能证明人类愚蠢,或总统的政治演讲是一派胡言吗?

小心,这些结论往往是由于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部分或全部‍‍前象征语言现象上所产生出来的呦。

当你不小心摔倒流了血,一个男孩儿跑过来紧张的说,你没事儿吧?!按照字面意思,你会认为他“是瞎的,看不到你流血”,进而不客气的说:没长眼吗?四不四傻? 可能会伤害了一个默默留意不太敢靠近的可爱男孩儿。

如果你不管他说了什么而领会了他的意思,你会报以微笑,说:麻烦你,谢谢。可能会收获一段爱情哦。

在人生中,很多词句的真正意思比它们表面更智慧,去理解他们,而不要我们无意中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前象征的言辞上去了哦。‍


原文

作业17:《语言学的邀请》第5章第1节

阅读内容:

第5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火炉里的煤块渐渐生了灰,‍‍

两只小狗还坐着呆呆相对,‍‍

一只小狗便向另一只挑衅,‍‍

“你再不说话,我就要做声‍‍。”

                                                        ——童谣‍‍

5.1‍‍ 用作表情的声音

解释词义的问题之所以会变得如此复杂,‍‍最大的原因是用语言说明事理的用法‍‍,与更古老而深刻的用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言辞‍‍,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说是纯粹说明事理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类将语言用作纯粹陈述事理的工具,‍‍在语言发展史上是比较新近的事。远在现代语言产生之前,‍‍我们可能是‍‍用各种不同的呼喊来表示饥饿‍‍、惧怕‍‍、寂寞、胜利和性欲等内心的欲望‍‍,就像低等动物一样。现在我们听到家畜们的呼喊,‍‍仍然可以辨认出各种不同的叫声,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情形。在进化过程中,这种叫声逐渐分化,‍‍种类越来越多,‍‍所代表的意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许多‍‍喉鸣和喋喋之声,原来并没有什么意思,‍‍也渐渐变成语言。所以我们现在的语言虽然已进步到可以进行精确报告的地步,‍‍但是每个人差不多仍是先有表示内心的感觉然后‍‍(若有必要‍‍)再报告事实的倾向‍‍:“啊!(表情)我牙痛(报告)。” 前面讨论“怒词”和“喜词”时已经说过‍‍,我们有许多言辞和各种表情的姿势‍‍,就像痛楚时大声哭叫、恼怒时张牙露齿‍‍、触碰鼻子以示友情、手舞足蹈以示喜悦等,完全是一样的作用,只不过用的是声音。这种将言辞当成有声音的、表达情感的姿势运用‍‍,叫做前象征(presymbolic)用法。前象征用法与象征系统在语言里同时存在,‍‍我们每天所说的话都是将象征和前象征的成分‍‍彻底地混合起来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语言里,只要是表现任何强烈的感情‍‍,前象征的成分就会总是极为显著。倘若有人漫不经心地跨出人行道,‍‍而路上正有一辆汽车开来,‍‍旁边的人只要高喊一声引起他的注意,‍‍便可以救他一命,‍‍至于喊的是什么话、有没有意义,都无关紧要。因为真正传达给他必需的感觉的,是别人大叫时的响度‍‍和音调中所包含的恐怖的情绪,‍‍而不是他所用的字眼。同理,用严厉而愤怒的声音发号施令‍‍,比用普通语调发号施令,往往收效更快。这也就是说‍‍,人声本身就有表达情感的力量,‍‍和它说的话几乎没有多少关系。我们可以说“欢迎下次再来玩‍‍”,而说话的语气却明白地表示出我们实在希望这位客人再也不要来了。又如,你和一位年轻姑娘晚上出去散步,‍‍从她说“今晚的月光好亮啊!”的语气中,你就可以知道她究竟真的是在欣赏月色,还是想要你去吻她。

一般幼小的婴儿,在能听懂母亲的话语之前,就已知道她的声音是代表‍‍爱惜、温柔还是烦恼。大多数孩子都会对语言中前象征的成分‍‍保持原有的敏感‍‍。成人中也有一些人不但能保持这种敏感,‍‍还能使它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为精密。我们称这种人为有“直觉”或是“异常机灵”。他们有本领解释说话者的声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其他各种表现其内心状况的征兆。他们不但留心说话者说出说些什么话,‍‍还留心说话者是怎样讲的。相反,凡是每天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阅读书面文字的人,如科学家、知识分子、簿记员等‍‍,往往只注意言词的表面意义,‍‍而对别的一概‍‍比较容易忽略。倘若有位小姐要这样的一位先生问他,‍‍她往往非得直说出来不可‍‍。


作业18:《语言学的邀请》第5章第2-3节

阅读内容:

5.2 为发声而发声

有些时候,我们说话只不过是爱听自己说话而已。就像打球或跳舞一样,讲话能使我们产生一种‍‍活跃的快感小孩子们一天到晚喋喋不休,成人们在澡堂里放声高歌,都只为欣赏自己的声音。有时,为了类似的前象征的理由,许多人还会在一起发出声音,‍‍例如群体合唱、团体朗诵、集体诵经等。在这些游戏里,大家所念的‍‍字词究竟是什么意义,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去关心。例如,在唱“带我回到‍‍弗吉尼亚老家去”那首歌(美国经典民谣)时,尽管我们可能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并且也毫无到那里去的愿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吟诵那些‍‍忧郁的思乡词句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的会话也大都属于前象征的性质。譬如说,在茶话会和宴会上,大家都一定得谈话——谈什么都行:天气真不赖、足球队踢得真臭、女明星褒曼(美国电影演员)最近主演的影片真棒......这种会话都有一个特点:除了极要好朋友间的密谈,一般对这些题目所发表的‍‍意见,从交换知识的观点来看,‍‍多半毫无价值,不值一谈。可是在那种场合下,一言不发是被是会被视为失礼的。一般招呼和送别时的客套话——“早安!” “今儿天真好。” “府上近来可好?” “今天能看到你真是高兴。” “下次进城请务必来玩。”——都是社交礼节上所认为必需的,不管你心里是不是这样想,不说就是你的错。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无数场合,不能不说几句话,‍‍不然就是没礼貌。每一个交际场合都有它自己的谈话方式:有些场合要高谈阔论,有些场合要细言密语,有些场合要俏皮取笑。从这些社交习惯上我们可以定出一个普遍原则:打破沉默本身就是说话的一个重要功用。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绝对不可能一直要等到“有事情讲”方才开口说话。

这种前象征的“为说话而说话的”是一种活动方式,就像野兽的叫喊一样,我们大家聚在一起随便胡扯一番,就有可能结为朋友。虽然大家讲的话似乎是在传递信息(“昨晚国安队又赢了”),‍‍不过这种谈话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沟通知识,‍‍而是为了建立交情。人和人之间有许多种建立交情的方法,‍‍比如,一起吃饭、一同游戏、一块工作等。但在这些集体活动的方法中,要数一同谈话最容易做到在这类社交性的会话里,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家一起讲话,至于谈些什么则并不重要

因此,在选择会谈题材时,大家往往无形中都会遵循一个原则。既然这种谈话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交情,我们就会小心翼翼的选择有可能立即得到对方同意的题目。譬如说,现在有两个不认识的人碰到了一起,‍‍大家想要攀谈一番,‍‍或是觉得非得说上几句话不可,‍‍试想一想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今儿天气好呀!”

“可不是吗?‍‍”(在第一点上已经达成一致,就可以放心地往下说了。

“大体说来,今年这个夏天可真不坏。”

“一点也不错。今年的春天也好极了。”(第二点上达成一致,并且对方进一步邀请你同意他提出的第三点。)

“是呀,今年的春天真可爱。”(第三点上也达成一致。)

因此,大家不但谈话要在一起,意见也要一致我们认同了彼此对天气的看法以后,就会进一步对别的事情达成一致——四周的田园‍‍多么美好,物价上涨得多不像话,‍‍去纽约玩几天倒是很好只是住在那里可吃不消......无论双方所谈的事情多么简单平凡,‍‍只要多达成一次一致,‍‍你对那位陌生人的害怕猜忌心理就会减少一分,做朋友的可能性也因之加多。倘若你们继续谈下去,发现彼此间有共同认识的朋友,或是在政治见解、文艺兴趣和嗜好上有相同之处,你就有可能和他成为朋友,‍‍真正的交情和合作也就可以开始了。

这里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国内关于日本间谍的谣言随处可闻,当时因为火车晚点我必须在‍‍威斯康辛州的一个火车站等上三个小时。随着时间慢慢流逝,我能感到其他候车者在用怀疑的眼神打量我。旁边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妇更是显得不安,不住小声议论。我抓住一个机会跟那位先生说:在这么冷的夜里等车真是不走运,他同意了。我又说:这么冷的天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出行一定很不容易,他又同意了。我问起孩子的年龄,然后说与同龄孩子比他的孩子长得特别壮实。这次他不只是表示同意,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先前的紧张气氛随之化解。

又聊过几句,他把话题转到了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上:”你觉得日本人能打赢吗?“ 我说:”你怎么看我就怎么看,‍‍我所知道的也就报纸上刊登的那么多。就我而言,日本缺煤缺铁缺油工业生产力有限,‍‍我不知道它如何能胜过美国这样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我的话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同样的内容广播评论员和‍‍报社编辑早就说过无数次,‍‍但是这些观点听着熟悉,容易得到认同。他再次表示同意,‍‍并开始关心起我来:”现在正在打仗,希望你的家人不在那边。“ ”我的父母和两个妹妹都在那边。“ ”有他们的消息吗?“ ”这种时候哪儿有什么法子?“ ”你是说只有等到战争结束你才能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消息?“ 他和他的妻子都是一脸同情地看着我。

后面还有一些对话这里就不说了,‍‍总之,对话进行了十分钟后他们已经邀请我去他们家。其他等车的人看到我与不可疑的人聊开了,也就不再注意我了,‍‍看报的接着看报,发呆的继续发呆。可以说,在这件事中我只是不知不觉间就运用了本章里提到的原则。实际上我只是想在那种场合下找到缓解自己被孤立的办法,换成大家处在我这种境遇很可能也会这么做。

5.3 维持交往

上面所说的社交性谈话,固然多半是敷衍式的陈腐滥调,没有多大意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不可缺少。因为它不但能使我们与别人‍‍有获得相同看法的机会,从而谈得来,还能帮助我们结交新朋友,‍‍开辟新的交往关系,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和老朋友保持友谊,维持旧的交往关系。一般老朋友们,即使在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要谈的时候,也还是喜欢聚到一起聊聊天。同住一座房子里的人,或是同在一处办公的人,见了面总不免要找些‍‍话讲讲,即使没有什么话说时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要这样,一是为了解闷,二则(这是比较重要些的一点!)是为了‍‍维持交情。

下述情形在许多对夫妇间都曾发生过:

太太:老公,你为什么不和我讲说话?

先生:(正在看一本哲学书,‍‍这下给打断了)什么?‍‍

太太:你为什么不和我说话?‍‍

先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呀!

太太:你不爱我啦!

先生:(思路全给她打断,有点恼了)哎,别傻啦,你知道我是爱你的!(忽然觉得应该按照逻辑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有没有跟别的女人在外面乱逛?我是不是把工资全交给你了?‍‍我是不是在为你和孩子们做苦工,连命都不要了?

太太:(争他不过,可是仍旧不满意)可我还是要你说话。

先生:为什么?

太太:唔,因为——

某种意义上,先生的话当然是对的。他的行动是他爱情外向的‍‍证明‍‍,比任何言辞都要响亮有力。但在另一方面,太太也是对的。除非我们继续和人交往,否则我们怎能知道别人愿不愿意和我们来往呢?譬如说,有一位无线电工程师要检查一台扩音器是不是有毛病,‍‍就对着那台扩音器叫道:“一.......二......三......四......在试验......”他说的这些话固然没有什么意思,但在他说话的这个时候,‍‍却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业19:《语言学的邀请》第5章第4-5节

阅读内容:

5.4 仪式中的前象征语言

布道会、预选会、会员大会、“打气大会”和其他仪式繁多的集会,‍‍证明各种团体——无论是宗教团体、政治团体、爱国运动团体、科学研究团体、各种职业团体——都‍‍爱每过些时候就大伙儿聚在一起,做些大家都熟悉的活动,‍‍穿上特别的服装(宗教组织穿僧袍,爱国社团穿制服等)一同聚餐,带上自己团体的旗帜、徽章或标记上街游行。在这种仪式里,总免不了要有几篇用传统词句写成,或是特意为这种场合创作的演讲词。这些讲词的目的并不是要给听众任何新知识、新感情,而是完全另有作用。

这些演讲究竟有什么别的作用,第七章“控制社会的语言”中会有一番更详细的分析。这里我们只来分析那些仪式性讲词中所用语言的一个方面譬如说在许多美国大学,每逢和别的大学比赛足球之前,‍‍往往会召开一个“打气大会”,先把“本队”的队员介绍给他们早已熟识的同学们,‍‍然后是队员致辞。那些雄赳赳的大汉子,‍‍一个个走上台来,‍‍讲几句前后不连贯、文法也不通的话,‍‍听众们则是‍‍热烈鼓掌。随后大会领导人便向大家许下不合情理的诺言,保证第二天如何痛击敌队,大家伙儿就连声欢呼。这种“欢呼”,事实上往往只是一串野兽似的喊声,‍‍按照极原始的节奏组织安排起来。散会后,没有一个与会者能‍‍比到会前变得更聪明,或是知识更丰富一些。

某种程度上,宗教仪式同样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主持仪式的牧师或祭司得照固定格式,用参加仪式的会众难以理解的语言(犹太教用希伯来文,‍‍天主教用拉丁文,‍‍佛教用梵文)念出一些词句,‍‍结果常常是一点知识也没有传给到场的人。

实际上,我们若是从客观立场去观察这种语言现象就会注意到,‍‍在这些仪式上,不管念出来的词句有什么意思,我们总是很少会想到它们。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机械地背诵主祷文,‍‍或是机械地唱着自己的国歌,而从来不去多想这里面的字句。从小时候尚未理解这些字句时起,‍‍我们就已学会背诵这一套套的词句。日后我们中的许多人仍在继续不断乃至终生念着这些词句,‍‍也不问它们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是只有肤浅的人士才会小看这些事,‍‍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它们不过表明人类何等愚蠢”就算了事。我们决不能把这种词句看作“没有意义”,‍‍因为它们确实能感动我们。一个刚刚走出教堂的人,对于适才听到的证道,内容如何,可能已记不清,可是心中却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认为自己做了一场礼拜后,‍‍多少得到了一点“好处”。

这些仪式性词句(ritual utterances )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好处”呢?它们的好处就是“重新加强我们的社会团结”:一个基督徒觉得和别的基督徒更加亲近,‍‍一个美国人觉得自己更是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觉得自己更是一个法国人。正是靠着大家对一套套固定的言辞刺激有了共同反应,人类社会才得以维持完整,不至崩溃。

因此,所有的仪式性词句,不论它们的内容是在别的场合里确实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句也好,‍‍是外国文也好,是古文也好,或是毫无意义的声音也好,大都可以视为语言的前象征用法——也就是说,一套套根据习惯而来的声音,不传达意义,却带着情感(往往是团体情感)。在不属于那个团体的人听来,这种话语往往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当语言变成一种仪式,它所引起的效果,在相当限度内就会和它的词句原来的意义变得毫无关系。

5.5 给只管字面意思的人一个劝告

通常来说,语言的前象征用法都有这个特点:倘若必要,它们可以不用合乎文法、句法或是能够清楚地读出来的象征言辞,就能完成任务。事实上,即使所用的字眼一个都听不出来,‍‍它们也照样可以完成它们的任务。比如,群众的情绪在野兽间可以用集体‍‍大吠或咆哮这种办法来建立;在人类间,则有大学拉拉队、合唱,以及其他类似的集体喧嘈的动作,可以点燃群众的情绪。向别人说“早!”或“今儿天真好”固然是表示友谊的办法,但是向人微笑,做手势,‍‍或者就像野兽之间那样碰碰鼻子和嗅来嗅去,‍‍也未始不能收到同样的功效。皱眉,大笑,微笑,跳上跳下,单是这些动作就能在不用‍‍说一句话的情况下满足许多表达内心情绪的需要。不过,在人类中间还是运用语言比较习惯。所以我们‍‍若要表示‍‍憎恨一个人,用不着把他打倒在地,只要狠狠的咒骂他一番即可。我们要组成一个团体,‍‍也不用像小狗一般挤在一起,‍‍只要订立章程和细则并制定仪式等,就能表现出我们的团结。

了解我们日常语言中所包含的前象征成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的语言不能只局限于对别人陈述事实和向别人询问事实,‍‍我们所写所说的话不可能完全是一字不差真话,‍‍否则,倘有必要,我们会连“今天碰到你十分高兴” 这样一句简单的客套话都说不出来。一般特别爱吹毛求疵、自命为学问渊博的人士,常常是我们应该“讲真心话” “说话算话” “言之有物”,而这些自然的都是不可能完全实践的规定。

不知道语言的前象征用法这一现象,在受过教育的人中出现较多,‍‍在没有受过教育而常凭直觉感受这些事物的人中反倒出现较少。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士在茶话会或欢迎会上,‍‍一听到一般客人谈论琐碎的小事,就断定除了他们自己,别人都是傻子。他们可能看到别人做完礼拜回来常常记不清‍‍证道的内容,就断定所有上教堂的人不是傻瓜就是伪君子。每逢听过一篇政治演讲,他们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有人相信这派胡言乱语?” 有时甚至因此断定,一般人既然如此愚蠢,‍‍民主政治一定没有实施的可能。根据这些印象就得出许多丧气的结论,‍‍说我们的朋友和邻居如何愚蠢、如何虚伪,对我们的朋友和邻居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因为这些结论往往是由于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部分或全部‍‍前象征语言现象上所产生出来的。

再举一个例子,也许就可以将这一点解释得更加清楚一些。假如我们的车胎‍‍泄了气,我们把车子停在路旁进行修理。这时一个外表看上去不很聪明但态度异常友善的青年人看见了,‍‍就跑过来问道:“车胎跑气了?” 倘若我们硬要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他的话语,我们会觉得他傻不堪言,‍‍而给他一个不客气的回答:“你没长眼吗?‍‍你这笨牛!” 倘若我们不管他说的是什么话而领会了他的意思,‍‍我们就会对他这一善意之举,‍‍报以同样友好的态度,‍‍而他也许就会在帮助我们换车胎了。至于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直说“我很乐意为你效劳”,那是因为人们只有在听到彼此的心声确认对方喜欢自己的情况下才会信任对方,‍‍才敢直接表达。

同理,在人生和文学里,都有许多情况需要我们不要拘泥字句,‍‍因为这些字句真正的意义常常会比它们表面的意义更聪慧,更好懂。我们之所以会对世界、人类和民主政治抱有许多悲观看法,‍‍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无意中把象征语言的标准应用到前象征的言辞上去了。‍


1、言辞的前象征用法的作用有哪些?

2、请分享一个你自己的或他人的,应用言辞的前象征用法结交新朋友、缓和气氛或维持交往等等的例子。

3、仪式中的前象征语言的作用有哪些?请分享一个你曾参与过的仪式,并列举出其中所涉及到的前象征语言。

4、为什么说语言的前象征用法必不可少?请分享一个你自己或他人的,误将象征性语言的标准应用到前象征的言辞上去的例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100 笑来写作课练笔之《语言学的邀请》第五章 有助于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xn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