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5:《语言学的邀请》第4章第4节
阅读内容:
4.4 “一字一义”的谬论
凡是思考过字义问题的人自然会注意到,字义是不断地流动变迁的。一般人往往将这一点看作不幸。认为它引起了“不合逻辑的思想”和“混乱不清的心理”。为了补救这一情形,他们可能会建议我们大家订立一项协定,给每个字都派“一个意思”,而且只能照那个意思用。可是他们跟着就会发现,我们即使请一群词典编纂者组成一个委员会,建立一个严厉的独裁机构,在每家报馆、每户人家的电话筒里都派一个检查员监察,我们还是无法使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去用用字。所以,想要让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意义,实在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然而,我们只要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前提出发,就不至于走上这样的绝路。这个前提是现代语言思潮的基本理论之一,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证明这个前提很切合事实:
第一,我们倘若承认“一个字的前后文决定着它的意义”这一前提,就会知道没有两个意义会完全相同,因为没有两个前后文会一模一样。一个极普通的说法:“我相信”,在下面三个句子中就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我相信你。(我对你有信心。)
我相信民主。(我接受“民主”这个词所包含的原理。)
我相信圣诞老人。(我认为圣诞老人确实是存在的。)
第二,我们可以举“壶”这样一个意思极为“简单”的字来作为例子。当约翰说“壶”的时候,那个字的内向意义是他所记得的一切壶的共同特征。当皮得说“壶”的时候,那个字的内向意义就变成是皮得所记得的一切壶的共同特征。无论约翰的“壶”和皮得的“壶”之间的差别如何微小,两者之间总还是有差别的。
第三,我们从外向意义观点来考察语言。倘若郭明、路虎、张亮、桥冰每个人都说“我的电脑”,我们就得要指出四个不同的电脑来,才能得到他们每个人用这个词时的外向意义。而且郭明今天说的“我的电脑”,和他明天说的“我的电脑”,会有不同的外向意义。因为同一台电脑,过了一天(甚至一分钟)就不会再完全相同,因为一件物品慢慢地损耗、变化和毁灭的过程是始终不断地都在进行着的。虽然我们可以说一个字的意义在一分钟或者再过一分钟后变得极少,但我们却不能说它一点不差,完全相同。
有些人武断地说,他们在一个字还没有说出来之前就已知道它的意义了。这句话完全没有道理。我们对一个字在事前所能知道的,只是它“差不多”的意义。那个字说出口后,我们才能根据它的言辞和具体的前后文去解释它的意思,然后再按照我们的解释去采取行动。研究一句话的言辞前后文,就像研究那句话本身一样,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它的内向意义;研究它的具体前后文,则有助于我们找到它的外向意义。当路虎对张亮说“你可不可以把那本书拿来给我?”时,张亮便向路虎手指的方向(具体的前后文)望去,看见那里有一张书桌,上面放着几本书(具体的前后文),他再略一回想他们刚才的谈话(言辞的前后文),就懂得路虎要的是什么书了。
所以,解释字义必须以整合前后文为基础。否则,有时我们没能用对(习惯的)字眼别人却仍能了解我们这一事实就无法得到解释了。举个例子:
甲:看,天上飞着的那条蜈蚣多么好看!
乙:你是不是指那只风筝?
甲:可不是吗?我说的就是那只风筝呀!
一个字的前后文常常将我们的意思指点的非常清楚,我们甚至都不用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别人就已经懂得了。
按要求完成以下作业:
1、请用划词的方法逐字阅读本段内容。(可划词后拍照、截图,上传图片)
2、为什么说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的情况?请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述。
字义是不断地流动变迁的,一字一义不可能实现,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
原因是:
1、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前后文:
比如“发财”:
小红拿着一张彩票:我发财了
小明看着满箱子的糖果:我发财了。
2、不同的人对字的内向意义不同
新疆人说的米线和四川人说的米线,不是同一种米线
3、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外向意义不同。
今天边嗑瓜子边看电视,明天的我说的瓜子和今天的瓜子,数量是不同的。
How:解释字义必须以整合前后文为基础。
研究一句话的言辞前后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它的内向意义;
研究它的具体前后文,则有助于我们找到它的外向意义。
洛洛说:妈妈,那啥呢?我现在要开始读了。
根据言辞的上下文,就知道她说的是每次作业之后必读的那本书。
她用了那啥,我也懂得,可以说前后文甚至能代替这个字本身。
3、请分享一个你自己的或他人的,犯了“一字一义”谬误的例子。
洛洛说:妈妈,我到时间“睡觉”喽~ 你懂得~
我:你先睡吧
洛洛又低声强调一遍:昨天怎么说的,要“睡觉”喽
我:今儿不能陪你,自己睡哈
洛洛在姥姥目光护送下,不甘心的离开了。
我才疑惑中反应过来,这个“睡觉”,是昨天约定好的,睡觉之前先看一段《女巫》小视频。
我失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