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格格早起成长营成长励志
《逆转—— 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读书笔记

《逆转—— 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读书笔记

作者: 龙渊的宝藏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13:42 被阅读125次

一、内容简介

(一)书籍信息

原作名: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作者是 [加]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善于讲故事。

(二)内容简介

《逆转》是一本描述普通人如何面对巨人的书。这里的“巨人”指的是各种强大的对手,包括军队、勇士,也包括身体的残疾、不幸和苦恼。每一章讲述的都是不同的人的故事,他们抑或非常著名,抑或默默无闻;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杰出人士。他们面对巨大的挑战,并不得不做出回应。我是应该按规矩办事,还是遵从自己的本能行事?我是要坚持还是放弃?我是要回击还是选择原谅?

(三)章节结构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劣势中的优势(以及优势中的劣势)

1、大卫与歌利亚,牧童与强壮的重装步兵(故事源自圣经)。

2、高中女子篮球队,教练不会打篮球,队员也不会,如何在全美比赛中赢得冠军?采用全场紧逼战略,全力防守。

3、阿拉伯的劳伦斯带领散兵游勇如何打败正规的土耳其军队?穿越最不可想象的沙漠长途奔袭。

联想一:红军的游击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面对装备精良的小日本,如何实现弱者战胜巨人?

联想二:淝水之战,中流击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想正规打,兵对兵,将对将,常规打法;而东晋谢安才八万,不能按套路打。

4、大班、小班教育。

5、富豪与穷人教育子女。

6、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大池塘小鱼”与“小池塘大鱼”。

7、印象派关于是否参加巴黎美术展览会的讨论,“鸡头与凤尾”。

第二部分 值得经历的困难理论

1、有阅读障碍的人更容易成功?对于失读症患者来说,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有阅读障碍?(否)

2、伦敦遭突袭,民众会彷徨与恐慌?错

3、名人传,近半丧父或丧母。

疑问:文中提及弗赖雷克,治疗癌症首创鸡尾酒疗法,这个案例说明什么?童年丧父才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感觉例子对论点不支持)

第三部分 权力的限制

1、北爱尔兰平叛。

2、青少年抢劫干预计划。

3、女儿被抢劫犯射杀,加州“三振出局法”。

4、女儿被绑架冻死,选择宽恕。

(四)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前两部分内容引人入胜,举例与观点让人称赞。但第三部分,权力的限制,读起来跟全文中心思想不搭界。权力,也可理解为巨人,最主要指的是合法的权力。第一遍用时225分钟,第二遍记笔记梳理脉络用时75分钟。综合评分7.8。

二、阅读与思考

(一)为什么读这本书

一是由于作者是格拉德威尔;

二是读过作者的《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感觉书写的还不错,观点很新颖,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读书之前有什么思考

看书之前,其他书籍有过关于这本书的推荐。比如万维钢,谈到匹夫的逆袭,举例帆船比赛,观众眼中的强者倒下,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其实是读这本书的笔记。

(三)读书之后获得的新知识与思考

1、优势与劣势

书中通过讲述“牧童击败巨人”、“弱队战胜强队”等案例,向我们展现——强弱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由相关的环境和规则所决定的,当环境或规则发生改变时,强弱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而在中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要以智取胜,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5万——20万;项羽 2万——40万;井陉之战,韩信 3万——20万;淝水之战 谢玄 8万——100万。

有些情况看似困难,实则有其突破口;有些对手看似无懈可击,其实只是在当前的规则下强大。

适当转变思路,就可以克敌制胜。

联想: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强大吧,然而在智能手机面前轰然倒地。

阿里巴巴强大吧,但是京依靠自营脱颖而出。

互联网巨头BAT强大吧,但是拼多多依然能够从裂缝中杀出。

还有蚂蚁金服、今日头条、滴滴、快手等众多独角兽企业迅速壮大,靠的什么逆袭?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

启示:

①和强者对抗,千万不要在强者的优势区域或者现有规则内,这样你才有可能翻盘;

②强者强到一定程度,,常常会造成倒U型,后半程下坡路明显,因此强只是图有虚表;

③匹夫没有逆袭,是因为你不不够弱,你还有可以 输的。大卫没什么可输的。正因为他没什么可输的,他才有权利选择是否遵循别人制定的规则。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地才逼人反击。

2、倒U曲线。

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过犹不及,联想 “中庸”二字,可以完美解释这一点。

倒U曲线图包括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逻辑,左半部分表明做得更多,或者拥有更多财富,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平坦的中间部分,则表示做的多,并不能改变什么;右半部分,表示做得更多,或者拥有更多的财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家庭贫富与父母教育子女的难易程度 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的好坏

昨天观看相关压力、自控、自律书籍时,发现有一本大赞特赞压力的书籍,觉得这作者没学过辩证法么?压力太大,直接就没有动力了,还搞毛线。

而另一本书,则提出一词“积极的压力”,与倒U曲线不谋而合。

不要误会,不是所有压力都是不好的。压力可以驱使你追求并进而获得成功,同时它也是体验成就感的必要因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当然高兴,但当你感到无聊或者受了刺激时,你的表现会变差。因为你没有投入,所以你就不在乎结果;或者你做的事情太简单了,以至于即使完成了也没有成功的喜悦。

压力可以让人兴奋。你要面对200个人做演讲,当你的身体瞬间被唤醒、思绪开始翻腾,你就做好了演讲的准备。人通常在感到紧张的时候表现得最好。你会非常警觉地步入舞台,你也可能因此而表现得更好。在整个过程结束后,你的成就感将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和感受到的压力。

生存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由于紧张感在增加,所以我们也越来越能面对压力。我们的心脏向身体泵出了更多的血液,我们变得更有活力,也更警惕,我们足以面对任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然后,这种感觉会有一个顶峰。就像一个有缺陷的锅炉,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在愉快地持续膨胀,直到压力越积越多,管道破裂,最终整个爆炸了。在你开始觉察到自己对某个情境失去控制时,你也就开始感到焦虑和无力应对了。

积极的压力

查阅百度,发现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又称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

而心理学也有很多实验证明了倒U曲线,比如说服次数与效果呈倒“U”曲线——说服的效果先随说服的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随说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信息强度与态度转变呈倒“U”曲线——信息越强有力,人的态度越容易随之发生转变;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信息越强有力,人们的态度反而越来越不容易发生转变;压力与效率呈倒“U”型曲线,动机与效率成倒“U”型曲线。

3、相对剥夺

这是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

比如,哈佛大学的牛人实在太多,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哈佛大学可能也只是差生。但如果这个人转校至一般的三本院校,那么他可能就是全校首屈一指的“学霸”。  从相对剥夺的角度来说,在名校读书对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周围都是聪明人,一个人在名校读书往会感到压力与不自信,而这种认为自己不行的心态会被自我实现的预言不断放大,最终真的越来越不行。

也就是俗话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逆转—— 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ys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