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几本关于儿童发育成长的书中,都提到了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换言之就是自律。
举个例子,在开车过程中,司机的大脑是发出命令的总部,眼睛和耳朵是收入信息的整合器,手脚是执行命令的行动员。看到红灯必须停,根据指示灯的提醒,确定是往右还是左。如果大脑收到眼睛和耳朵的信息,发出命令后,手脚不能很好的控制车辆:刹车、起步、前行。结果可想而知,会是一片混乱。 所以司机开车时需要很强的专注度,并且按交通规则驾驶,才能保证安全。
孩子的学习过程类似开车,但比开车所需要的命令和指示更加复杂,不仅仅是停,行,转。无论学习任何事物,都必须提高专注度,根据自己感官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统整后,行为输出。
自我调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同龄的孩子因为大脑生长发育程度不一致。就会导致自我调控方面有差异。当然在相同条件下,同步发育的两个孩子自控力也会有所不同,最主要是跟家庭的教育方式,教养环境,以及后天所形成的个性特质有关系。
如果在教养方式上,父母通常只给予单一的命令而没有引导孩子去做自我反思及行为的调整。那么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就倾向于他律而不是自律。学业水平的发展也会显得极其不稳定。总是会因为教育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上下波动。不能自律的孩子也会显得比较情绪化。不仅仅不能控制自己的大脑,专注于学业,而且他会对周遭的环境表现得特别的敏感,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显得行为暴躁,不能使自己完全安静下来。同时,他们的行为也会扰乱其他人的活动,常常会被贴上表现差或者低能的标签。
要改变以上这类情况,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运用语言和行为向孩子传达文化规范。每一句赞美,每一份为了鼓励和纠正而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独立。除了使用直接命令的语言。我们还要运用启发孩子反思的需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对话”,这种“自我对话”就是孩子行为的基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语言的类型要逐渐从命令型转换成建议提醒型。让孩子能够做出自我选择和判断,慢慢增加自我调控能力。长期的、不讲策略的以暴治暴更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暴君,并不能根本上约束他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