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推理写作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写小说的艺术》读书笔记(二)

《写小说的艺术》读书笔记(二)

作者: 芙夫 | 来源:发表于2016-11-11 03:55 被阅读35次

    七到十二章的关键词语分别是:叙述声音、叙述视角、结构、陌生化。

    什么是叙述声音呢?

    “叙述声音”是指讲故事的声音,它涵盖(或引述)不同人物的声音。

    在《小说的艺术》里,戴维·洛奇把引语{引号里的部分}描述为“最纯粹的展示方式”,因为它让虚构人物跃然纸上,摆脱作者高高在上的控制,独具个性和特殊性。与之相反的另一端则是作者概述——“最纯粹的讲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权威的声音主导叙述,消解了小说人物的多重声音。

    作者详细说明了引语和附加语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如下两例。

  1.    在引语中插入描述性语言时,这个描述性话语由破折号引出:

  2. “我肯定你以前看过这个”——他把书放在一边,向窗外看了看——“因为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小说对白特征。”

  3.    每次换说话人时都要另起一段,哪怕只有一个词:

    “我肯定你看过这个,”他说,“因为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小说对白特征。”

    “没有。”她说。

    “你没注意过?”

    “我想没有,”她等了一下,然后耸耸肩,“这很重要么?”

  4. 当人物话不投机、言不由衷、话里有话,向读者传达的信息要多过话语本身时,小说的对话才最有意思。换言之,对话对人物越无效,对读者就越有意义,而在几个层面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尤为有趣了。

    事实上,令人信服的对话往往取决于有保留地表达意思,正如在真实的话语里,人们有时会故作神秘,会把话说得模糊从而捉弄对方,使读者有发挥想象的空间,身临其境地体会对话的意思,自然知道某个人物是“说”了,还是“承认”了,还是“断言”了。

    叙述者具有说服力的、前后一致的声音是任何长篇或短篇小说的基础。该采取什么样的叙述声音(尤其是跟叙述视角有关的部分)对一部小说或一个故事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叙述视角的选择远不仅关乎“谁讲故事、讲关于谁的故事”这两个问题。首先它涉及读者的感知,关乎什么可以被看见、听到、嗅到、尝到和摸到,也关乎什么不会被看、听、嗅、尝和触到。其次它限定了叙述者及读者能认识和理解的范围,这个范围决定了故事有多少悬念和神秘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读者的兴趣。

    关于叙述视角,最重要的是区分“谁看”和“谁说”两个方面。{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因为事件是以过去时展开叙述的。我们必须假定,发生事件的时点和讲述事件的时点是有时间差的。换个说法,就是我们要区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讲述事件的时间”。在哈特利的小说《送信人》中故事叙述者已经六十多岁了,因自己的一次后果严重的过错,他的回忆充满痛苦,这种辛酸通过叙述的时间差体现出来。换言之,小说从后悔的角度去描写当时复杂的情感。小说叙述建立在“谁看”(男学生) 和“谁说”(老人)之间巨大的差别上。

    ●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以下几种:

    1、“第一人称主角”叙述视角:叙述者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2、“多重第一人称视角”,指的是不断轮换讲故事的人物(一个接着一个,再另一个……)。

    3、“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视角”,这个“我”通常是个处于边缘地位的参与者,视角类似于第三人称,叙述自己在近距离观察到的事件,最重要的作用是描述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优势是能身处故事中。

    ●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  第三人称视角

     

    中间、结尾、开头:结构 

    故事与情节的区别是,故事必须严格按照“真实生活”的时间顺序,而情节则完全是“艺术创造”,重新组合事件。在情节中,有时还会加入一些元素,有意或无意地产生误导或娱乐作用。严格来说,这些元素在故事中并不需要,但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有存在的道理。其实,正是它们赋予了作品“文学性”。

    托马舍夫斯基对“故事”和“情节”的区分中有三个关键元素: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各部分的安排。

    这里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情节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情境;第二,这些情境由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决定。

    情节中,事件本来的顺序常常会被重新排列,使因果顺序颠倒,也就是“因为”在“什么”之后。其目的是突出“危机”,开头的场景和曲折发展则以倒叙的方式呈现。只要把“五步法”(背景、曲折发展、危机、高潮、解决)的前两步换一下顺序,就可以极大地增进短篇故事的效果。

    重组排列的情形:

    ●  开头、中间、结尾

    ●  中间、开头、结尾

    ●  结尾、中间、开头

    情节的形成通常意味着悬置或打断事件自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样作者可以摆脱束缚,不必按部就班地去讲述“接下来”的每件事,因为有时“接下来”是非常乏味的。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可以往前跳一步、往后跳两步,甚至可以稍稍偏离正题,把其他事件、信息和其他故事情节(这一点最重要)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情节包括很多从属情节,即其他的“什么”。这些次生情节要么是为了加强主题,要么巧妙地和主题相对,从而增加叙述的复杂性和讽刺性。

    短篇小说大师格蕾丝·佩莉认为,多条故事线对整个故事的意义起着尤其关键的作用:一个故事常常由两个故事组成,直到它们互为矛盾或者互相印证……单独看两个故事可能没那么有趣,但是两个故事放丰一起就会产生第三个故事。这里所说的“第三个故事”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隐晦暗示得出的,它隐藏在字里行间,是一种不明说的暗示与猜测,当然,这需要加入读者的想象。

    对所有故事背后的原型结构的分析,其对写作实践的价值有限,因为对作家来说,细节就是一切: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处于“这些”困境中的“这些”特定的角色在面临“这些”特殊的挑战。

     

    制造陌生: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奠基石,更确切地说,这个概念来自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论文《作为技巧的艺术》。在此文中,他提出:艺术的存在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让人去感受事物,使石头具有质感。艺术的目的就是通过感知而不是认知去传递对事物的感受。艺术的技巧使事物变得“陌生”,让形式变得有难度,从而增加感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学的目的,应该延长这个过程。

    文学语言拒绝已知的和说过的,通过偏离大家熟悉或常规的表达去描绘现实。这要求读者更积极地参与作品的意义构建。语言中的难点和陌生化,哪怕只是轻微的,也会使描述避免“机械地感知”,让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世界的存在。

    关于“陌生化”的方法,其中一种是什克洛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的作品,即从不直接说出我们熟悉的事物从而使它显得陌生。无论是描述物体还是事件,他都好像生平第一次看见和经历它一样。

    贝丝·杰斯洛在《没有灵感的写作》中建议我们练习描写一个熟悉的地方,然后用特定的心情去改写。

    俄国结构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推出了一个按照“水平轴”和“垂直轴”两条轴线编排语言的模型。水平轴是一条“组合轴”,与句法有关,是不同语序和句型的集合,也就是词汇被组合成合乎语法的句子,它关注如何让词汇向前流动。垂直轴——“选择轴”——句法不变,由可替换的单词集合而成。水平轴变动{改变句型}或垂直轴变动{替换换单词},或者两者都变,是另一条通往陌生化的方法。

    实现陌生化的方法很多,难点在于找到一种再现真实的方式,它既真实、新颖,又具有属于你自己的独创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小说的艺术》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zx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