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问我的两个问题:
- 要不要一本一本读?
- 读书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做笔记?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其实没有特别确定的答案。这都跟你当下的状态、以及读书的目标有关。
好比,对于第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某些通俗能力。如培根所说,想变得精密,就学数学;睿智,历史;逻辑,论辩和修辞等等。如果是针对大方面的能力的话,其实没必要去在乎是否是一本一本读下去。只要读一本你能读下去的书,读的量大了之后,自然都能读下去。这个阅读适应度有关系。
如果你的阅读适应度,也就是对某个领域的了解程度很高,其实不会出现看懵逼的问题。对某个领域的关键词越熟悉(专业语言和词汇),你读起来就越顺利。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好比你现在看中文书完全没压力,但是看英文书却必须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在同一门的语言中,好比汉语,不同领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我的专业是轴承,我看起来绝对没啥问题,但是非轴承专业的人,像你,看着就会比较磕绊。同理,这也是我们想看一些高深的书,却总失败的原因。很多人想看历史,直接翻开史记就看,但看不过几章。
所以,针对这个提高普适的能力方面,无所谓一本一本的读,读“能读下去的书”,感兴趣的书,历史的话,好比开始的时候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绝对比看史记和资治通鉴好的多。在熟悉这个领域的关键词(语言)之后,再看相对专业的,就会好的多。
同时,也不存在什么记笔记不记笔记的问题,因为是普适能力,很多关键的词汇、知识和观点会不断的在不同的书里出现,不断的重复熟悉之后自然就记住了。遗忘本来就是件很正常的事儿,也说明你活得很正常,忘不了也许才痛苦。当然,如果你的目标是收集某个文学的经典语句,那么找个专门的摘抄本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如果你的目标是精细的研究某一个问题,好比心理学里面性格色彩的起源,这个时候做笔记就需要记笔记,而且要针对这个领域的所有研究资料通篇的进行展开阅读和分析。这时候不只是要记笔记,还要把所记的笔记串起来,系统化的消化。就有点类似研究生做研究的感觉了。
最后哈,读书其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有也好,没有也罢。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许就像吃饭一样正常。人不同,人的舌头需要不同的口味调和,人体也需要不同的食材进行适应。读书也一样,不过运作的是人的大脑而已,读书多了可能需要用书籍来更多的引导自己思考。通过这种方法,我学的更多的思考方式,尤其是在文学上,看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故事,增加自己思考感受的维度。
有时候,读书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入门一个领域的时候,大量的看书远比一点点摸索交流要快的多,也全面的多。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一种自我可控性的信息摄取方式。它不同于老师教授。如果只是纯粹的学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你可能一辈子也摸不到窍门。但是自己看书的话,进步很非常迅猛,因为自己可控。当然,有一个好老师还是很重要的,好比Double教我们英语,能省下不知道多少时间和精力。
通过这种方法,我一般会拓展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领域。举个摄影的例子,我在图书馆翻遍了所有关于摄影的书籍,在一个月之内,我就可以和经常摄影的朋友一起出去交流摄影。有什么问题请教的时候也会更精准。问的问题不是如何能拍出更好的照片,而是如何能通过更新颖的构图来突出某些性格女生的特点和情绪等等。
怎么说,读书也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