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3e815efb67819429.jpg)
中华古典诗词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犹如河汉无极。读诗词,总感觉古人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不过若是他们讽刺起人来,那必定也是惊天地泣鬼神。
这些堪称史上骂人最狠的诗词,不带一个脏字,用现在的话说,却简直是“啪啪打脸”,不给人留一丝余地。
被讽刺的对象看了,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对诗人说:算你狠!
骂“进谗言者”:
《小雅·巧言》(节选)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既微且尰,尔勇伊何。
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译文:
浅薄骗人吹牛话,全来自谗人口里。
花言巧语如奏乐,真是无耻厚脸皮!
他是什么样的人,居住在河滨水边。
力气勇气全无有,却是世乱总根源。
小腿糜烂脚背肿,勇敢精神何曾有。
诡计多端徒奈何,可笑同党有几个?
此诗,是一首政治讽谕诗,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竟招致祸乱。
同时,这首诗,更痛斥了:进谗者结党营私厚颜无耻的丑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通篇直抒胸臆,文笔锋利,情感激愤。
集评:
《毛诗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二)
宋·朱熹:“大夫伤于谗,无所控告而诉之于天。”(《诗集传》卷十二)
清·姚际恒:“此幽王时之大夫以小人谗谋启乱,将甘心焉,而赋是诗。”(《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方玉润:“此诗大旨因谗致乱,而谗之所以能入与不能入,则信不信之故耳。”(《诗经原始》卷十一)
今·陈子展:“《巧言》,刺王信谗召乱之诗。”(《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今·程俊英:“这是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因而祸国殃民的诗。旧说是大夫伤于谗言,刺幽王而作。大夫伤于谗言而作,是可信的,但是否刺幽王,就很难断定。”(《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综评:
纵观往古,曾出现过无数:因君王信谗言、远贤臣,而导致:朝政紊乱或王朝倾覆的史实。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谗言,可以乱政。
正是由于小人的进谗,和统治者的信谗,才使周王朝——日甚一日地陷入祸乱不已、民不聊生的政治危机之中。
全诗,采用倒叙的方法,先突出事情的结局,即——从进谗言、及轻信谗言、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写起,再按时间顺序,交代因信谗言、而招来祸乱的过程等。
通过叙事和议论,诗人所要阐述的:乱由谗生、信谗误国的深刻道理,也就清楚地显示了出来。
诗人以为,尽管进谗者:“巧舌如簧”,一派花言巧语。但是,其祸国殃民的隐情,还是可以被察觉的。他们的本质,是虚弱的,追随者,也寥寥无几。
只要当今周王——幡然悔悟,决心除邪扶正,则:谗言可息、小人可黜、国难可止。
诗人美好的愿望,虽然无法实现,但其内心,殷切的爱国之情,仍是可以感知的。
诗中——嫉恶如仇、为国事忧虑的诗人的自我形象,轻信谗言、昏庸无能的当代周王的形象,塑造得颇为成功。
尤其是口蜜腹剑、卑鄙猥琐的——谗人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生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
诗,中可以批判丑恶现象,阐述治国安邦之理。但并不是抽象地去进行。这,似乎也是本诗——对后代诗人的一点启示。
(读书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7e7ea4dbc322df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