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By周舟20220430
家庭教育在路上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那么我们简单聊一聊,小孩子犯错改不改打?
古话说:“不打不成才”、“小树不修不直溜”等,我想我们是解读错了。
第一点关于“犯错”
我们先来说一下小孩子犯错这件事,什么是犯错?怎么定性?谁来定的?
在系统里来说孩子出于排列的末位,弱势群体。对于犯错,在大人的眼里,价值观和评价里,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期待,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对于小的孩子来说那个所谓的“犯错”可能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对于大点的孩子还在父母是监护人的年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及回应方式是来自平时和父母的言思行的互动模式,也可以说是和父母习得的。
由此说来对待孩子来说他弱小,没有能力和作为大人的我们来分辩,家长说是犯错,孩子没有发言权。
第二,就是真的犯错了
针对孩子犯错这件事,家长产生要打孩子的冲动。我们可以在这里停一下,打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家长是处于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是说处于教育孩子呢?
如果是说处于对孩子好,教育孩子,你采用打的方式,孩子面对家长的负面情绪,孩子的情绪脑启动,理智脑关闭,注意力全部集中放在接受父母的负面情绪上,孩子在为父母的情绪负责任,内部生命力降低,没有能量再去理性接受父母的教导。所以以打孩子为教育的目的无效。
如果家长打孩子是发泄自己的情绪,那就会家长自己的情绪管理不好,不对自己负责任,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这说明的是家长的无能。家长内在的生命力是低的,不能理性的面对孩子的行为,没有掌控权了,所以再最无助无力的时候选择用打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对孩子来说更是不公平的。
孩子如果真的犯错误了,那孩子面对的是害怕,恐惧,他需要父母的支持,心理上面的支持,来和他一起面对错误,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接纳,知道犯错误是被允许的,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试错是成长的方式之一。
如果这时候孩子的那种恐惧,还有面对父母的打骂,那孩子是孤立无援的,可能也给他成长认识这个世界设限设防,孩子会有恐惧和无助,不被接纳,不需犯错的不合理信念。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看到孩子内心深处,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孩子有安全感,有被接纳的感觉,有被爱的感觉,那么家长的温柔教诲孩子是能接受到的,这也让孩子看到了家长在处理犯错时候的智慧有爱的心智模式,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也会学习家长这种智慧有爱的心智模式。用爱去解读这个世界,去回应这个世界。
所以说,教育孩子,家长不需要打骂, 还有比打骂更智慧的,更有效的方式。家长好好学习,家长天天向上,提升自己的内在生命力,能容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用智慧有爱的方式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介绍:周舟:80后职场妈妈,喜欢文字,煮文疗伤,喜欢一切自己喜欢的事物;
非暴种子班学员,学习非暴,受益非暴,致力于跟随老师传播非暴。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能对他人有影响;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