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思考的培优应是系列活动,至少有3个人合作方可完成。我来尝试说一说我的思考:
根据培优的经历,会发现学生跟着目前的培优现状有很大程度的吃力感,花了时间但总是吃不透,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自我信心也不足。基于教师资源和学生需求,我想着尝试从两个方向上着手:
一、师资匹配
把老师们组成一条龙服务,高一、高二、高三的老师中,挑选对高考试题研究比较多,课本资源挖掘程度较深,经过“讲题PK”比赛后成团。每一位团队里的老师坚守自己本学段的岗位,高三老师和高一二对应学段的老师配合成团。
例如:高三的张三老师负责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分子”和“细胞代谢”版块,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团队成员应该是高一的老师。先从选题开始入手,PK讲题开始入手。
高三的李四老师负责高中生物必修三“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环境”版块,那么与之对应的团队成员应该是高二的老师。
其他版块以此类推,核心点在于“主要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组合。
动员说明: 将设置版块、推进日期,按照一期一期来推进,每个版块的老师团队前期筹备工作从考点频度热度分析、选题、编题等环节入手,这过程必定是艰辛的。(若能从成长等方面考虑引导)
二、学生培优扶弱的选择
老师团队有培优扶弱分期推动,学生在可视化的程度上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科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分析,针对性选择自己要参加的培优扶弱班级。
规则设置:
1.连续参加时长,阶段性终结考核通过,则可以在这个版块上结业。若还未能突破某个点,则集中精力突破。
2.结业后,才能进阶到另一个版块的学习。【版块设置,需要根据备考课程的“基础→深入”这样的难易,保证学生在面临高考综合卷时,把基础分能拿下来。】
3.适当设置本学科深度版块课程,能达到这个课程培优扶弱的学生基本上是考试能力较强、自我认知定位准确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的突尖生。
每一位学生面对自己的版块,如果想着专门去突破其中一个版块的内容,那么参加跳跃性选择培优扶弱的考试(前面的基础阶段通关后,当然可以),通过后,定点选择版块。
工程相对较大,分版块进行设置,行程结构化培优扶弱链,每一年根据高一、高二、高三的任课老师不同而匹配不同的团队,既灵活以便培养年轻老师,又能更优质服务于学生培优扶弱。
版块内容切割后,更能清晰看到知识版块的联系,又能减轻老师当下的负担。
以上内容,仅是初次思考,从操作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将需要更多的支持去优化结构,突破难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