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日的阅读过程中,读到了“烧纸调”,想来之前没有阅读过与此相关的内容,所以对此内容进行了搜集与了解。并且在搜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与其相关的论文、期刊寥寥无几。2016年12月,在王雅平、刘如彦发表的《浅谈蓬莱烧纸调》一文中,以蓬莱烧纸调为研究对象,从其定义、特征、表演方式、相关的习俗与民间传说、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着手展开了讨论。
据作者介绍,蓬莱烧纸调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用以求福、求财、求平安和祭祀祖先,集说唱、舞蹈于一体的风俗性祭祀套曲。因为它依附于民间祭祀的“烧纸”活动,所以被当地人称为“烧纸调”、“烧纸舞”、“请姑娘”、“咕念”和“哼哼调”。蓬莱烧纸调活动一般从古历的腊月开始,烧纸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烧应愿纸,用于香主家病人病愈消灾后,许愿人请烧纸艺人来应愿报答。一种是烧太平纸,是香主家有人外出平安归来,或外出经商发财,或科举当官还家,用于感谢天地祖宗保佑、喜庆团圆。并且,根据香主的身份和烧纸的动机,二者在请烧纸艺人的规模上存在不同。
整个烧纸表演程序由开坛、请神、安神、搭棚、封灯、劈山、搬亡人、歇坛、故事、送神十个阶段组成。演唱的音乐可分为两类:祭祀性音乐和民间故事性音乐。祭祀性音乐包括接神、安神、娱神、送神一系列曲牌唱诵,场面庄严肃穆。民间故事性音乐所唱内容来自于民间故事,主要宣扬慷慨济世、抑恶扬善、以孝为主的道德伦理,颇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蓬莱烧纸调是整个烧纸仪式活动中的伴曲,它包含唱曲音乐和打击鼓乐两部分。唱曲音乐十分丰富,艺人说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为大腔、悲腔、急腔、大悲腔、四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神腔等。十八调有接神调、安神调、封灯调、送神调、悲调、慢板、三棒鼓、靠山调、喜盈调、流水调、搬亡人调等。在演唱时,唱腔需遵循“接神、安神·······送神”的程式,中间可以根据内容自由选择。如《杨二郎劈山救母》中使用了“接神调、安神调、三棒鼓、慢板、慢四六、三棒鼓、五棒鼓、悲调、流水调、送神调”的程式,构成了完整的套曲。鼓乐部分是用单皮鼓进行演奏,它既是乐器,也是烧纸艺人表演的道具。烧纸艺人在进行表演时,由一人领唱,二人帮唱,三人左手各持单皮鼓、右手均持鼓鞭,在空地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绕行,边歌边舞。
另外,作者提到蓬莱烧纸调虽具有较强的民俗化,但却有浓重的道乐气息。在曲调风格上,音乐徐缓优美,多为慢速或中速,旋律以级进为主,与全真道的音乐风格基本相同。在演唱形式上,蓬莱烧纸调与全真道音乐都为一人领唱,多人齐唱。在伴奏上,蓬莱烧纸调只用单皮鼓伴奏,与全真道《早晚功课功》的伴奏情况基本相似。
最后,在有关蓬莱烧纸调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上,作者提出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们的世俗观念。有些人认为烧纸调是封建迷信的,已无传承价值。二是在传承方式上。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现代科技信息的快速更替背景下,烧纸调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加之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难度高、耗时长、受众少、收益低,烧纸调面临消亡。三是缺少人才。存在传承人断层的问题。四是体制机制方面。研究与保护分设在两个部分、两个机构,工作效率低,传承工作无从谈起。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四点解决措施。一为加强对蓬莱烧纸调理论的研究。二为建立上下统一、左右同心的有效体系和机制。三为加强人才培养,确保蓬莱烧纸调后继有人。四为不断改革创新蓬莱烧纸调的形式与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