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读完,总觉得需要再一次的深入,要不就自己觉得有些囫囵吞枣,但里面有些案例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蓄杯和共情这两个词记忆深刻。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这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通过日常互动持续不断的坚持。同时让我明白仅仅和孩子在一起,并不能提供安全感,孩子必须从他人互动中得到满足,因此,真正的蓄杯,只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电视手机电脑等永远不可以满足孩子这个需求,不管互动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
这本书不只是让我们学习游戏的能力,还要用心感悟孩子的情绪。随着孩子越来越远大,我们亲密却越来越少,联结断裂了,重新联结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智慧,更要调到孩子的频道。注意孩子需要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行为背后要表达什么?只有了解孩子情绪需求,才能针对情况进行建立联结。貌似每个妈妈都在孩子小时候玩过躲猫猫游戏,几秒间的躲闪,又出现,让孩子格格笑,所以我们要掌握再次出现的时间间隔。清楚的记得孩子第一次笑出声音就来自这躲猫猫。
在置换角色中,前几天和儿子用了一次,尽管他现在已经上初中了。我们边吃饭边讨论谁洗碗,儿子直接说不洗,接着我说你将来当爸爸了怎么和孩子说这个问题,他说不知道,紧接着我说现在我来当你未来孩子,你现在就是为人父了,我假声的叫他爸爸,他顿时笑喷,说,哪有这么老的女儿!我说今天该爸爸洗碗,他说你来洗吧,多练练,我直接说了不!他说为啥,我说刚刚有人这样,我要不要和那个人……我们两眼对视,哈哈大笑,最后他说我洗,我洗,不就几个碗吗,此时,气氛萦绕在快乐之中。
当孩子害怕一些事情,如游泳,上台,怕黑等,我们有时候会让孩子自己面对,有时候会让孩子自己战胜恐惧,其实非常残忍,摧毁了孩子安全感和对成人的不信任,面对孩子的焦虑,我们做些什么?是强行推过临界点,还是心疼的放弃,逃避换来的只会更深刻的恐惧和焦虑,当孩子面对恐惧时,我们的说教,道理都是没有任何用途,强大的安全感是战胜焦虑的力量之源,孩子失控我们要安抚,逃避,我们轻推,孩子直面感受,我们要帮孩子放松,无法确定哪种,只要坚持共情就好,保持游戏心态。
让我们每个人都及时的为自己充电,用心感悟孩子,对待孩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