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意大利皮耶罗•费鲁奇所著。作者被誉为“当代欧洲精神心理学”的引导者之一。这本书文字优美,感情细腻,难以相信是一位父亲写的。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读起来更有参照性(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作者善于观察,敏感地捕捉孩子的变化,积极地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耐心地思考并反省总结。当然他也会犯错,事后反省,吸取教训,作出改进。这是一位温和慈爱的父亲的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读后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孩子是个哲学家》文中很多细节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也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些陈述。作者说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有机会去培养耐心和幽默感,增强内心的智慧,并学着发现日常生活中潜藏的财富和意想不到的幸福。我也与作者有着同样的感受,当孩子出生时,自己的母性被调出来,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自己内心变得更柔软。孩子小,事事依赖我们,正是在照顾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学会耐心,细心。与孩子在一起,我们能感受他们的纯真,乐趣,自己也会重温童年,受到感染,我们会葆有童心,自然也会变得有趣。跟孩子学习,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当抱着几个月大的宝宝时,那柔软的身体触碰着我,我会仔细地看她的鼻子嘴巴眼睛,亲亲她的小手,捏捏她的小脚,像小馒头一样厚实。听她吚吚哑哑犹如天籁。当傍晚带三四岁的大女儿出去玩时,她会注意到天上若隐若现的一轮弯月。看到绚烂的晚霞,她会指着让我看,会跟我说,这像什么,那像什么。还记得她说过,像长龙,像大卫吃的泡泡糖(大卫上学去书中的),我听后感觉很有趣。而这些平日见惯的东西,我们却忽略了,是不是我们的观察力迟钝了,感知力弱了。
女儿有时会说出些很逗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好像在她的眼里,什么都是可爱的。勺子掉进了粥里,她笑说:“勺子与我捉迷藏。”她感觉好玩而不是着急生气,之后用手捞出来,她也并不介意。现在的她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我把一块饼干掰掉一点给她,她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甚至苹果或梨子都要切成圆形,之前我感觉女儿不可理喻,这么刁蛮,其实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是我们大人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这也是她最真实的表现。有时我挪动她的绘本,她会抗议,哭泣,我只好放回原位。放好好,她又破涕而笑。正向丰子恺说的: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与孩子在一起能随时回到当下,感受他们的蓬勃朝气,而这正是我们成人缺乏的。我们大人往往会焦虑,后悔,有些做过的事放不下,而没做前却焦虑不安,常常忧虑甚至恐惧。做不到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而孩子却时时活在当下,无忧无虑,专注地做。我们学着孩子这种状态,也许生活会变得积极阳光。
作者说孩子能够清晰直接地感受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秘情绪,并能比我们更深、更敏感地把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因为他们没有防护机制。尤其在早年,孩子与我们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们的无意识是和我们一体的。幸运的是情感共鸣也以积极的方式出现。这提醒我们大人要学会控制情绪,平时尽量在孩子面前展现温和平静的一面,如果我们呈现消极的情绪,孩子也会,这样整个家庭氛围都会恶化。孩子渐渐变得情绪化。这一点我的理解也很深。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家长所影响的。女儿一岁多时胆小怕人,其实多少与我有关,我在家里闭塞太久,不太喜欢主动与人搭讪、聊天,有时甚至有些排斥。可能女儿感受到我轻微的社交恐惧,自然有些胆怯。而我在先生的鼓励下,自己做出改变,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我的影响下,女儿逐渐也敢说话,让别人抱。我想如果我一味责备女儿,自己不改变,情况势必更糟。
看了书后,感觉自己以前犯了不少错,冤枉了宝宝。有时自己太自以为是。我们长成了大人就忘了自己曾也是小孩。大人的固定思维和大家长主义容易让我们犯错,是该蹲下来,多向孩子学习。多观察,多耐心些,不要擅自下结论。多看书,听讲座以及与人多交流,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结合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
正像作者所说: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为人父母,你并非罚为奴隶,而是被赋予照顾一个孩子的特权,以及再次成长的可能。让我们珍惜自己的这份特权,不断学习,自己得以更好地成长,孩子亦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