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存在许多种文化,这些文化又被贴上了类别标签,比如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人情文化、契约文化……我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进行商务谈判的培训和咨询,也到40多个国家游玩和考察过,从我的切身经验和体会看,很多标签式分类都太过于表面了,都只是在强调这些文化所呈现出的差异。其实,人类共同的文化才是最核心的,它体现的是人性上的共通之处。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8%,那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会有多少呢?不管他是穿着西装,还是白袍,也不管他是手舞足蹈地说西班牙语,还是给自己设置了两米的安全距离,大家的大脑结构都是一样的。就像理性脑无法对抗情绪脑和爬行脑,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也是很难对抗人性的。
其实,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地的文化差异正越来越小,或者说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高。另外,除了地域文化,还有公司文化、职业差异、个人差异,在沟通中过度关注地域文化差异的做法,不免有些局限和过时了。
面对巴西人,就假设他一定会跳着桑巴舞跟你谈判;面对法国人,就假设一定要喝着香槟,用浪漫多情的语言跟你谈判;面对芬兰人,就假设他一定会在5米之外,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你谈判……显然,在给对方贴标签时,我们自己也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式中。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别急着将对方归类,保持开放的心态通过仔细观察和聆听,看看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不是说,大家没有必要去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而是不用在这方面“冠上加冠”,最终很可能会过犹不及。其实,有时真没有必要让人觉得你很了解对方的文化,英文里有个说法叫“foreigner power”,核心意思就是“不知者无罪”。你不懂,别人就不会怪罪你;你太懂了,别人反而会苛责你。
毕竟人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因此认知就会有偏差,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这时“讲道理”和“谈原则”就更不是聪明的选择了,因为双方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环境可能完全不一样。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表达适度的尊重,保持谦卑,善于倾听,多问问题,不兜圈子,坦诚相待……这些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措施,也体现着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这些素质能保证你到哪儿都能吃得开。
——以上内容来自李雪松的《逆势谈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