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妙的蛋》听课随想
今天下午, 一年级的小熊老师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型是绘本,属于课外阅读指导课。四十分钟听下来,感觉这节课有这几个特点:
一、 生动有趣的课堂
这是一个生动的绘本故事,而整堂课由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串联起来:长相不一样的三只小母鸡,在国王面前,展开了下蛋比赛。而且下出的蛋,一个比一个奇妙。前面两只母鸡下出的蛋绘本里呈现了,第三只母鸡会生出什么蛋呢?“毛毛下的蛋”——完全交给学生去发挥想象。从教学内容的选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道具的特作,再到师生互动,学生想象力的发挥,等等。都是童趣十足,情趣盎然。寓教于乐,贯穿始终,整个课堂都是轻松的、愉悦的。
二、 学生主体地位凸显的课堂
老师只是引出故事的开头,创设必要的故事情境,课堂大量的时间,都是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发挥想象,然后,画一画、展示作品。由此完成一系列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训练。 整节课三大版块花的时间最多。其一,猜想母鸡毛毛会下出怎样的蛋;其二,画一画,毛毛下出的蛋什么颜色、形状;其三,交流展示,向大家介绍自己画的蛋。
学生独立思考,个人创作图画,轮番介绍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很高,这些训练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学生想象丰富、教学目标落地的课堂
这节阅读指导课,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即猜测故事内容,激发想象,催生阅读兴趣;练习说话,发展语言;明白每个人各有所长。
从教学过程来看,整个教学流程都是围绕以上目标铺展开来。在老师的引领、点拨之下,学生好奇心被彻底点燃,想象之翼在童年心空自由翱翔。毛毛产的蛋是怎样的?同学们众说纷纭:有说是正方形,有说比书包还要大,有说像霸王龙,有说比蚂蚁还小,有说蛋上还有国旗,有说蛋上有贴纸,有说蛋上有彩虹,有说蛋上有爱心,有说她生了一个坦克蛋,有说生了一条鱼形蛋(还在水里游),有说蛋是三角形(上面有美丽的花纹)……
孩子们不仅这样想了,还将脑子里的想象画下来,将画的作品完整地说出来。可谓创意十足,各不相同!而“霸王龙”、“坦克”、“贴纸”、“书包”、“爱心”等等符号,很真实地折射出孩子们的精神生活、纯真世界。
所以,从教学效果来看,由听故事到补充想象故事,再到对绘本阅读的兴趣引发,老师所预设的几条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尤其是摆在前面的两条目标。
当然,小熊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细节处理上,显得稍有不妥,存有瑕疵。从这些瑕疵中去分辨,老师的教学机智,老师以人为本,老师对学生的人文观照存有遗憾,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高。
例如,课堂伊始,老师出示了三只小母鸡的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画猜一猜,谁是毛毛,谁是圆圆,谁是琪琪?结果,有一位男生猜错了。他把“毛毛”猜成了“琪珙”。他的理由是,那只小母鸡头上长着三根很奇怪的长毛,所以她应该是琪琪——老师只口头提示了名字,并没有出示汉字,小男孩将听到的“琪琪”,理解为“奇奇”。客观上讲,这位小男孩的推理与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小熊老师很武断的纠正小男孩的想法:“不,这一只是“毛毛”,因为她顶上长着长毛,那一只才是琪琪。
——当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心目中预设的所谓标准答案,老师应该怎么办?是断然否定,还是细心聆听孩子的声音,分析根源,圆其所说,最大化尊重孩子的思考与表达?
在这个环节,如果老师这样笑着回应,是否会更妥当些——“帅帅同学的猜测很有道理哟!她的顶上长着三根长毛,确实显得怪怪的。但是,老师说的“琪琪”可不是“奇怪”的“奇”,而是“安琪儿”的“琪”。请你再想一想,这只小母鸡,她的名字还有哪种可能?”
又如,老师提问,“圆圆下的蛋是怎样的?”学生答:“很亮”。老师的评价是:“不,要这样说——‘闪闪发亮’。因为,绘本上是这样说的。” “很亮”,“闪闪发亮”意思差不多,你能说学生的回答——“很亮”难道就不正确吗?可见,老师总想给学生一个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多么传统、僵化、死板的教学意识与思维啊!
再如,这堂课快结尾的时候,老师向同学推荐了《古利和古拉》绘本,并提议同学们回家之后,要读一读这些有趣的绘本故事。这时候,后排有个男孩子很着急的叫起来:
“可是,我没有绘本。”
他连着叫了两遍。他的声音,连最后面听课的老师都听到了。可是,小熊老师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是任课老师没听见,还是她听见了,却置若罔闻。因为要急赶着下课,她没有耐心聆听这孩子的心声,没有耐心处理这件“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
《最奇妙的蛋》听课随想201904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