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520的一篇随笔

作者: 四月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5-20 07:51 被阅读44次

    今天上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刚好家里有作者家乡高邮的鸭蛋,所以早上特意带了两个来,一个班级一个,为的是让学生能够亲见高邮鸭蛋的特色,品尝高邮鸭蛋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一文,作者由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入手,写到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再到“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我让学生读课文,然后问学生作者笔下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来,这个问题简单,学生大致都能找出来。作者笔下端午节的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问学生我们绍兴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笔下哪些风俗我们绍兴也有,哪些是没有的,我们绍兴有哪些风俗作者是没有写到的。学生基本不知道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有几个学生好像有听说过喝雄黄酒的,但也是好像。可见,我们全国各地端午节的风俗还是有区别的。或者说有些原本有的风俗,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消逝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了。比如说喝雄黄酒,我小时候,我奶奶在,每到端午节,就会在酒盅里放上雄黄,倒上白酒,先在家里各个角落,如门角落,橱柜底下,口里含一口雄黄酒,一口接着一口地喷洒,以驱除蛇虫八脚。而后由我父亲用手指蘸一下白酒,在我们的脑门上书写一个王字,说是避邪的。《端午的鸭蛋》中的放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我记忆中,我们家,一到端午节,我奶奶就会放一个闷烟堆,用木屑和干艾草枝放的,据说可以熏五毒。现在想来,其实主要是为了熏走蚊虫的。还在踏脚板上放一盘很粗的外面是纸头包着,里面是木屑之类的蚊香,驱除蚊虫。那时物质贫乏的岁月,一经时光的发酵,现在想来,怎么反倒感觉亲切温暖呢。也许因为那时有奶奶在吧,有浓浓的温情在的缘故吧。

    现在的学生不仅对文中所说的端午风俗基本不知晓以外,连我们绍兴端午要吃“五黄”都说不上来,或者说不全。在我的提示下,有些学生还能说出我们绍兴人端午节会吃黄瓜、黄鳝、枇杷、荷包蛋或者腌鸭蛋、黄鱼等等。可见现代父母对端午等这种传统节日是越来越不重视,越来越陌生了,所以我们的学生才会对之那么的陌生。尽管现在国家对这些传统节日在重视,放一天假,就是为了让大家看重这些个节日,至少在表象上是这样的。但似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相反倒是一些新的节日被炒得沸沸扬扬,比如今天是5月20号,就来了个520,谐音“我爱你”,然后商家就有钱赚了,然后男人女人在无聊的生活中就变得有聊了。学生另外还能说出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在家门口挂 菖蒲艾草桃枝以辟邪等。端午节,汪曾祺说他们家乡那里兴挂“鸭蛋络子”,我们绍兴这边好像新昌也有这个风俗,听新昌来的同事说起过。鸭蛋络子是由彩色丝线打成的,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读小学时,一到暑假,就每天在家里后天井里织饭盒袋,一天织四十到五十只,右手飞快地翻飞,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飞快地穿梭着。记得那时一只饭盒袋可以卖五六分钱,那时我爷爷拿着村子里邻居们送拢来的饭盒袋坐火车去松江卖,据说一只可以卖到一毛多。那时我们一些小伙伴,一到暑假就到我们后面的天井里来织饭盒袋,大家比赛,或者暗暗较劲谁织得快织得多。这在经济条件很差的七十年代,小小的我们就已经用我们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补贴家用了。我让学生算一下,我们一个暑假下来,可以挣多少钱。这在现在的学生听来,我们那时的生活是完全陌生的一个世界。现在的他们,暑假里,除了作业,补课,就是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者就是电脑、手机和电视了。现在的孩子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缺少劳动的锻炼,缺乏艰辛生活的体验,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来得太容易。书本当中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所不能理解,匪夷所思的。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里的苦难生活是他们所无法感知的,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中“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的艰辛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有一些精神的东西在离我们远去。幸乎?不幸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年前520的一篇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qh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