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交与地铁
自从有了地铁就不爱坐公交,每次坐公交都如临大敌,满腹抱怨。特别是从咱下沙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进城,一坐公交就得一两个小时,再遇上周末,遇上杭州这样的交通又挤又堵的城市,车子开开停停,一阵又一阵晃悠。比起挤公交,那当然是挤挤地铁来得舒坦些,虽然地铁人也不少,至少人家准时、准速。
自从有了地铁,我就不爱去地铁到不了的地方。
以前小A还没毕业的时候,会时常邀请我去她们的城西新校区,小B会时常邀请我去她城西的小窝。我都以太远了、没有地铁而拒绝。因为,真的太远了,坐公交真的太不舒服了,从杭城的东边到杭城的西边,花在路上要两三个小时呢,都够我回趟家了。
可是,没有地铁的时候,日子不是照样过了么?那时候B1、B支4是下沙人民进城的首选。而且作为学生,永远在又挤又堵的周末中“苟延残喘”。那时候,走到下沙高教东区的总站,能抢到一个进城的座儿、特意从市区去另一头的总站黄龙,能抢到一个回乡下的座儿就很满足了,这些座啊,真的是用来“抢”的,很多时候你还抢不到,只得默默地站俩小时回来。如果有幸抢到从黄龙回乡下的座位,往往倒头就能睡着,能在晃晃悠悠中睡着也觉得好幸福啊。
那时候,挤着公交,转着公交,不照样出去?去过浙大紫金港,去过小和山,去过留下,去过六和塔,去过滨江,去过美院象山校区,去过鼓楼,去过古墩,去过蒋村……从杭城的这头到那头,这还不算那些武林广场、杭州大厦、西湖那些耳熟能详的必去之地。
自从有了地铁,第二次去小和山的心愿就搁浅了,“我找时间过来啊。”找时间找了三年,找到她们都毕业了,我还去干嘛。
自从我的家乡有了地铁,我也不爱去远离地铁的商圈,即使以前坐个公交也很方便。我只爱去地铁沿线的商圈,多快啊。
地铁让人变得骄纵与懒惰了。
2.外婆家与外婆小牛肉
有一天终于去见了小B。到了古墩印象城,看到那个露天电梯和沃尔玛超市的标志,恍惚间,我发现我以前来过这儿。仔细一想,我确实来过这儿,四年前的时候来古墩,就走过这里。
记忆突然清晰起来。
那年古墩是和小C一起来的,相约玩耍。从下沙到市区坐公交,再转900路的公交。虽然耗时很久,和小C俩人还是很高兴。
今天坐公交路过骆家庄,发现菜市场已经装修过了,骆家庄依然是熟悉的名字,虽然我已经四年没有踏上过它的土地,只与它有一面之缘。
四年前和小C一起,觉得买一块第一佳鸡排都是那么好吃,当时的鸡排店还没像现在这样雨后春笋。现在回想,可惜了当时撒的是孜然粉,如果是甘梅粉,那绝对就是世间美味了。
在古墩发现一家杭州招牌饮食——外婆家,就好开心,西湖边上的外婆家永远都是人满为患、络绎不绝。那次是我第一次吃外婆家,两个人吃了七十几块钱,滋滋有味地撑死,菜却吃不完。青豆泥、茶香鸡我到现在还留恋当时的新奇感和好味道。
那日和小B也吃了外婆家,花了两倍的钱,钱是越花越多,而滋味,就如同外婆家雨后春笋、全国林立,新鲜感越来越少。
每次去外婆家,总喜欢点“外婆小牛肉”,第一次吃到外婆小牛肉是家乡的印象城刚开业的时候,后来的几次吃也觉得超级好吃,小牛肉嚼着有劲道,配合牙齿的咀嚼,口感非常却柔软、鲜嫩,同时伴着黑胡椒的香味,让人更加有食欲。可是最近这一年也吃了几次,却发现真的没那么好吃了。
想起一道菜——三杯鸡。三年前去玲珑小镇吃三杯鸡,真的超级好吃。后来在其他很多很多的店里点过三杯鸡,都让人失望。去年冬天又去玲珑小镇吃了一次,发现,也不是当年的味道了。那么好吃的三杯鸡,去哪儿了呢。
最喜欢吃大学旁边一个大师傅炒的年糕、面条,超级超级好吃,大学四年里总会偶尔去买着吃,都是兴尽而归。我还记得大一的时候从市区做志愿者归来,实在抵挡不住香味,在路上边走边吃起来,还没走到宿舍,就吃完了,好想再来一份。可是,去年去买了两次,都觉得,似乎不如从前了?
学校附近的岳腾香的铁板香芋和仔排炒年糕好吃极了,我怕有一天我也觉得它们不好吃了。
所以,有时候,保持着一种对原初美味的喜爱就够了,时隔很久很久之后,也许不是味道变了,是自己的味蕾变了。何必非要再去尝一尝,让自己失望呢?可是人似乎就是这么不甘心的动物呢。希望一切都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禁不住让自己的记忆一直美化过去,就像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
时代让人变得骄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