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思》
文/池征遥
月挂中天夜色寒,
中元节期今又还。
祭台香火寄哀思,
孤影独对泪潸然。
往事如烟随梦走,
故人何处话凄凉。
唯将心语寄长风,
祈愿亲人永安康。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主要祭祀祖先和已故的亲人,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敬意。为此,我写下了以上诗行表达对先人们的追思和怀念。
1.
在我国中元节有许多传统习俗。
敬食
为已故亲人,孤魂野鬼提供食物,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敬意。家家户户会准备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如我南方老家,会在中元节吃鸭子,因为“鸭”谐音“压”,寓意压住魂灵;家家户户会做茄饼,作为已故亲人的干粮。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放焰口,一般是将底座上的灯盏或蜡烛点燃后,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指引和帮助已故亲人找到回家的路。
焚纸锭
给已故的亲人施舍、烧纸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
祭祀土地
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
2.
关于中元节的历史起源,有多种说法。
道教起源
中元节源自道教,是道教之神地官大帝的生日,也是地官大帝“赦罪”之日。在道教信徒的日程中,中元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被认为是超度孤魂野鬼、祈福赦罪的日子。
佛教影响
盂兰盆节是佛教的传统节日,与中元节时间相近,两者逐渐融合。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民间说法
中元节起源于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后来逐渐演变成超度“无主孤鬼”的节日。
3.
关于中元节,中国流传着许多特别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祖先和亡灵的深厚情感。
目连救母
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其母因生前作恶死后被打入饿鬼道。目连为了解救母亲,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广造“盂兰盆会”,让地狱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为母亲赎罪,最终使其母得以超度。
蔡伦造纸
蔡伦为了帮助因技艺不精而卖不出去纸的哥哥,其妻子假装死去,并在“死后”烧纸祭奠。蔡伦在妻子“墓”前烧纸时,妻子突然“复活”,告诉大家是因为蔡伦烧的纸在阴间变成了钱,她才得以“复活”。从此,人们相信在七月十五这一天烧纸可以让逝去的亲人在阴间收到钱,过上好日子。
地藏菩萨救母
地藏菩萨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受苦。地藏菩萨为了救母亲,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打开地狱之门,让母亲出来。但那些被关在地狱里的恶鬼也趁机跑了出来,来到人间为害百姓。因此,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超度亡魂,以避免恶鬼的侵扰。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丈夫在修建长城时不幸去世,她的泪水洒满了长城。在中元节这一天,孟姜女放河灯为丈夫照亮回家的路,她的坚持和爱情感动了天地,使得她的丈夫得以归来。
孝感动天
古时,有一户人家,母亲早逝,留下三子。三子长大后,对父亲极为孝顺。每年七月十五日,他们都会为父亲准备丰盛的祭品,用以祭祀亡故的母亲。他们的孝行感天动地,获得上天恩赐福祉。
4.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
中元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时刻。它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以及对亡魂的普度。中元节的文化内核是“报本反始”,即祖先崇拜和孝道精神的体现。
5.
中元节的现代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元节这一传统节日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一些地方还利用大众文化对中元节的想象空间进行重构,展开了一场“能指的狂欢”。
综上所述,中元节不仅是对逝者的悼念,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与别离,并传承和发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