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到沉浸式学习和观光式学习的时候,就停留在“模模糊糊懂得概念”的程度,但没有思考过,没有“入脑”。今天在听《高效阅读必修课》时,樊老师又讲到这个概念,引发了我的思考。
观光式学习的特点是“打卡”,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学习都是打卡式的,那到底什么才是沉浸式学习?我好像没看到哪个课程是这样的方式。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找到了答案。沉浸式学习往往是目标导向的。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们写笃行日志也要设置目标?因为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这件事情就很可能变成观光式学习,今天写了笃行日志第20篇,发到群中打卡一下。明天写一篇,再打卡一下。而对写了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对自己有什么帮助,缺乏思考。
领读者俱乐部内的学习就是一种沉浸式学习。因为我们要把书讲给别人听,所以我们要去主动思考,寻找书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学习过程一定会产生痛苦的摩擦。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放弃了。
如果我们将学习和成长当做是别人的责任,就会成长很慢,永远在怀疑、永远在排斥、永远在挑剔。
而一旦我们将学习和成长的责任拿回来,我们也就可以从观光式学习出来,转向沉浸式学习。因为我们会发现观光式的学习效果甚微,既产生不了兴趣,又找不到意义,也分不清脉络。
在《心流》这本书中讲到,如果你永远不能够进入专业的状态,你永远感受不到这个东西的乐趣。沉浸式学习,就意味着你通向专业的路径上去了。
假如只是浮在表面,就永远是辛苦的劳作。就像我,在笃行《读懂一本书》,如果只是浮在表面,那么就觉得看这本没啥用,里面没什么价值,我去找找其他教我读懂书的书籍再来看。这样一本又一本,只是看似“很努力”而已。
只有沉浸式的学习才能带来快乐,只有快乐才能带来延续,只有延续才能让你变得专业。但前提是,我们勇敢地踏出那一步。
那是不是只有讲书才是沉浸式的学习?我觉得不一定是很正经地举办一场读书会,讲给别人听,如果能将看过的书复述出来,即便是在聊天沟通时,讲给家人、朋友听,也算是一种沉浸式学习。
根据学习金字塔来看,我认为主动学习的部分就是沉浸式的学习。教授给他人是学习效果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