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依然延续了胡赛尼的风格,小人物有大温情,结合阿富汗的特殊时局,把每一个人的故事串联起来,为你讲述情与爱。
即使你从中间的某一章开始阅读,都不会觉得有间断,其中的每一章都像一部独立的电影,当你阅读结束后自然会把其中的人物关系梳理清楚,一个个故事链接了一个时代。
以前听朋友说过:“你一定会在李宗盛的某一首歌中,听到自己。”真的,我在《远行》中听到了现在的自己。我觉得《群山回唱》也是一样,你一定会在某一个篇幅中读出自己,我所说的不是相符的境遇或故事,而是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会和你自己有某种程度的契合。
我对其中的一个故事最为有灵犀。两个人为看遗留的房产回到了喀布尔,财产的继承人性格豪爽,谈笑风生,不论到哪个环境都会是焦点般的存在;而另一位是一个医生也是那种标准的老好人,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但也能接受默默无闻。一个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了他,也为他提供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发誓要给女孩提供最好的医疗条件。在喀布尔精心的照料与陪伴让女孩对他产生无比的信任与依赖,在她心里他就是她的爸爸。回国以后他一直在为女孩的治疗找寻申请,但迟迟得不到的审批和家里对经济的需求,渐渐消磨了他的初衷,对于远方孩子期待的回复都成了自己的不想去碰触的拖累。
若干年后,他在书店见到了她,他觉得她已经认不出自己了,毕竟那年她还年幼,她现在已是大家都熟知作家,她的真实经历轰动了全世界;而此时的他已经近乎于绝望,他知道她对他的期待,会在全世界读者的眼中变成无义,他对于自己即将接受的指责无比的恐惧。
她走到了他的面前,翻开手中的书,为他签下了作者为读者的祝福:“别担心,里面没有你”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不禁一紧。这是她的好心之举,对他来说却更像是一种施舍。
我想我们大都会有同样的境况吧,信誓旦旦的许诺后发现其实承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负担,最初的好意与真诚到最后却化为了愧疚与自责。我思考,这其中是什么让过程腐化,让结果背道而驰呢?我不敢妄下断言暂且权当是臆想吧:
“存在感的贪欲”
我们用承诺来保证对于你来说我存在的真实性,大多我们为承诺付诸行动的时候,总会转换环境来汲取支持承诺的能量,而新环境所获得存在感必然会分散你对承诺的专注,此消彼长当平衡向另一面倾斜时,以往的承诺便会走向负担,因为你心里很清楚,此时你的承诺已经动摇,但你却依然贪恋着你之于它的存在,毕竟曾经它很重要,终于平衡打破的时候,你成了罪人,这个罪其实是你自己赋予的,因为你知道你的贪欲挂着别人的期待,你的无作为伤害了别人。
我忽的想起自己微信的签名,觉得更加贴切“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秧”,或许承诺也是罪恶的帮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