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成人的世界充满了竞争甚至尔虞我诈,那么,一个完全由儿童组成的社会是否就能变得公正而美好呢?
诺奖作家威廉·戈尔丁发表于1954年的《蝇王》会告诉你:不可能!作品中,一帮因战事被困孤岛的孩子最终走向互相残杀,回到了野蛮状态。
其实这并不代表作者对现实和人性的失望,因为在这之前,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实验刚刚走向失败,《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完整呈现了这场实验的全貌。
决定进行这场实验的会议是1948年7月5号至10的特罗根会议。在这之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类似的实验,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实验无疾而终的速度还是令人惊异。
1. 会议前,相关实验如火如荼
因二战而受到影响的儿童有数百万之多。他们或失去亲人,或营养不良,或因战争致残,或被逐出本国。
欧洲多国都有相关机构开展了对战争遗孤的照顾工作,由起初的单纯物质援助,到进行知识教育,再到致力于培养出能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的和平世界的未来公民。
2. 会议中,教育理念难成共识
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费心费力地邀请各“儿童村”负责人和专家们聚集一堂,以期实现国际理解这一教育理想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各国在安置和收容儿童的方式与理念上差异巨大,“集体自主”与“个体自主”的目标分歧无法调和。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只有成人的声音,被决定命运的孩子们的声音则完全缺席。
3. 会议后,美好愿景渐行渐远
会议也形成了相关决议,成立了组委会,但是旨在推动工作开展而成立的各国的委员会,在结合本国实际开展工作时,渐渐偏离了会议拟定的方针。
战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未好转,当各国都在为本国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制定策略时,会议想在孩子们身上实现的“国际理解”只能是镜花水月。
本书中大量的照片可以证明当初为了在孩子们身上实现一个美好愿望人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小孩共和国”虽然成了绝唱,却也化作了铺路石子。
在今天,带有国际视野的公民教育仍然是教育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未竞的事业,接力棒还需继续传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