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咆哮
——西行纪游三
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 今年春节我终于有缘来到陕北壶口瀑布,平生第一次目睹了母亲河,并被母亲河的雄浑博大和滔天气势深深震撼。
黄河最早给我的印象来源于听觉,小时候学校每次合唱,最激越最响亮一定是那首久唱不衰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脑海里翻腾着黄色巨浪,咆哮不息。
后来读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老的黄河雄浑高远,一泻千里的意象从唐诗里汩汩流出。
再后来,课本上得知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经九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虽然后来在影视资料上看过它的影子,在它入海的渤海湾畔长大我,却始终无缘与它谋面。
黄河在咆哮隆冬已尽,壶口附近的堤岸上堆积起厚厚的冰,此时的黄河从千里冰封中渐渐醒来,打破了一冬天的沉寂,携着冰凌,放开了它奔腾的脚步,开始呐喊高歌,奔腾咆哮。
壶口瀑布视觉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宽与窄对比。举目北望,黄河在进入壶口峡谷之前,水从晋陕两省的高山中涌出,水流约有五百米宽,水面平缓开阔,犹如轻轻抖动着的黄色绸缎,前呼后拥向壶口涌来。随着河床地形收窄,河流逐渐收拢,收拢,几百米宽的河面收缩到不足40米,仿佛将所有河水装入一把巨壶之中,然后由壶嘴喷薄而出,一泄而下。站在壶口两岸观瀑的人,近在咫尺,呼喊能闻,挥手可见,西面的人脚踩着陕西黄土高坡,东面的人站在山西河岸上。此处是两省分界的晋陕大峡谷最窄处,形成黄河的咽喉。
最震撼的当然是水流冲下壶口那永恒瞬间。当宽阔的河水推推搡搡,挤着,撞着,闹着 ,一路拥挤着只顾向前,向前,突然,脚下是不见底的深沟,它们来不及想,纷纷一跃而下。于是,安静霎时被轰鸣取代,平静立即被咆哮接管。巨瀑从壶口飞流直下,裹着风,携着雷,喷着雾,雷霆万钧,如脱缰野马,如狂飙骤起,如壮士赴死!轰鸣声不断捶打你的耳鼓,仿佛马上要被这只怒吼的巨狮吞噬了。巨口喷出水雾从谷底升腾半空,时强时弱,忽浓忽淡,阳光打在上面会现出道道彩虹,水雾喷洒在人脸上,那凉意,分明在享受着饱经沧桑的母亲的手在抚摸,在拥你入怀。
黄河在咆哮尽管脑子里有黄河的千种意象,然而,不亲临黄河怎能感受它的心跳,不到壶口怎能体会到它的动魄惊心?它混黄的身躯,有着豪情万丈的胸怀,它彪悍雄姿,有着直抒胸臆的率真和顽强生命力。它柔中刚劲,压而不屈,不平则鸣,遇难则强,勇往直前,青山遮不住,断崖浑不怕,历经一路苦难,一路滚滚向前,铸就其伟大的性格!
离开瀑布观景台,向岸边走去,壶口瀑布靠近陕西这一侧的岸边山崖上,筑起巨幅黄河大合唱的雕塑,我站在雕塑面前,脑海里不自觉回荡起那个熟悉的旋律。
1938年9月,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危难之际,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剧团从壶口附近东渡黄河,目睹了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听到了船工高亢激昂的号子。他被壶口瀑布呼啸奔腾的壮观景象震撼了,为坚持抗战,勇于牺牲的中国军民震撼了,奋笔写下了不朽的战斗诗篇《黄河吟》,后经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诞生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当时在延安公演,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了民族抗日战斗号角和时代的最强音。在歌曲鼓舞下,黄河两岸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的参军热潮。全民族团结一心,发出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
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向下望去,不远处的黄河滩是上是著名的大禹塑像,脚踏巨型神龟,凝神注视着滔滔黄河。传说,这里是大禹治水的起点,壶口龙门又称禹门,是由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开凿。黄帝,炎帝都埋葬在不远处的这片黄土地,远古的故事都密集地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
今天在壶口,我领略了你的咆哮和力量,我听见了你发出的最强音,理解了你丰富的内心世界。黄河,孕育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民族的血脉里流着你的血,你铸就了炎黄子民的性格,你是民族的图腾,我懂得了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原因!
黄河在咆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