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喜欢讨论,哪怕显示出自己的鄙薄和浅陋。
关于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读书这一段落的描写,尹老师认为这里表现了读书生活是枯燥的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
我们现在一说到封建社会的读书生活,都喜欢用批判这个词语,仿佛一提到封建社会,什么都是糟粕似的。以前反对门当户对,现在大家都把这种观点奉为择偶圭臬。先前批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观点,现在以基因、遗传学来佐证这种观点是科学的。
回到正题,什么时候读书不枯燥呢?现在读书学生就一定都喜欢了吗?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爱学习的孩子都爱读书,不爱学习的孩子都讨厌读书。三味书屋中的孩子读书,不过代表了那个时候读书的一种方式。大家不用理解,使劲朗读背诵,然后老师讲书。先前我并不认识尹老师,只是听人说现在尹老师所在的学校也是因为尹老师旧学底子深厚就在做这个事情。学生居然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论语》,要知道《论语》的内容是不关联的,上下之间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可是学生照样能背得滚瓜烂熟。他们是不是认为枯燥呢?,据听说他们背得很熟,应该认为这是一种挑战吧?
我们现在又提倡让他们哪怕不理解,就去多背诵。说他们长大了自然就理解了,自然就融会贯通了。陈独秀、胡适先生他们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时代过去了,浸润在白话文中成长的我们又开始有意识地有原则地“复古”了,觉得不能完全丢弃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主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孙绍振老先生说过,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以文本为主体的和读者为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的,不能以歪曲特定历史内涵为代价,那就不能只是我觉得怎样,应该结合作者写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鲁迅先生回忆往事,是朝花夕拾,怀着温馨的回忆和温情的批判。他对文言文自然是怀着批判的态度的,但是他对求学生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不会批判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写出了学生们读书时声音由大到小,由小到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学生读书的样子。现在学生读书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应该发现了,学生读《论语》里的句子是错误的,鲁迅先生是四十多岁写这篇回忆散文,他不可能不知道,不知道可以查。可以看出学生的朗读是不懂生吞的,隐含地批判了这种学习方式。读“笑人齿缺月狗窦大开”我们感觉是好玩的,学生是调皮的。朗读也就变成了好玩的游戏。大家应该没有发现,老师读的内容是比较生僻的文章,而且也是错误的,当然这个错误也可能是鲁迅先生记错了。他读得比较投入,也构成了一种画面感,让少年鲁迅非常好奇,疑心他读的是什么好文章,符合孩子好奇的求知欲,而且听了就能记下来,当然记错了一些内容。
鲁迅是个好学生,不久,先生就给在对字方面加字了。所以,我认为鲁迅先生不是写童年读书生活的枯燥,而是饶有趣味地回忆了少年的读书生活。况且,三味书屋还是比较好玩的,上学除了读书还可以去腊梅树上寻蝉蜕,还可以描画,和现在的孩子没什么区别。这是我的浅薄观点,大家雅正。[呲牙][呲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