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上台就任令尹,没有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愤的脸色。交接工作时,一定把自己任令尹的政事—一告知新任令尹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道:“算不算是仁呢?”孔子道:“还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仁 呢?”子张又问:“崔杼无礼地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马四十匹,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外国,又说道:‘这里掌权的和我们的崔子一样。’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掌权的和我们的崔子一样。’于是又离开。他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还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仁呢?”
子文、陈文子之所为都很高尚,很多人做不到,而孔子却认为他们还没有达到仁的标准,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认为,楚国当时越礼称王,而子文就任令尹也就是宰相,这是对僭越行为的认同。而陈文子作为齐国大夫,自己国君被杀,没有起来反抗,而是选择自己离开,虽然他们都做到了忠、清,却不能算是真正的仁者。
在孔子心目中,仁是最高境界、最高标准,是全面的德行,不是达到某一方面就能称为仁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