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42177/eeee037d46312039.png)
上学的时候,总有人能告诉你不必太认真,但是能取巧得分的方式:
比如:政治老师出题的考试,多选C;
比如:金融学老师的课,下课多等一会,问些相关或者不相关的问题,多露面就好;
又比如:会计学老师的课,多和助教沟通,尤其是发邮件确认一些作业提交或者其他七七八八的杂事;
··· ···
上班的时候,也总有同事”出奇招以制胜“:
比如:弹性上班,打卡无法查迟到早退的弹性时间,所以可以来得晚点走的早点;
比如:老板喜欢表现的忙,所以看到老板来之前不管有没有事都表现的忙一些;
又比如:超出规定多加班半小时可以报销打车票,可以卡点回家,正好错开高峰且能够享受专车待遇;
··· ···
也许,确如他们所说,这样做你会得到一些比你辛辛苦苦努力还要好的结果,毕竟跑地快的不一定能先于走捷径的到达目的地。
很多时候都认为这些“聪明人”,尤其在越来越明显的快餐文化里,这些“聪明人”们受到很多的吹捧,甚至有追随,那些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者却往往被嘲笑。
有时候这些行为确实短时间内有效,可是长期来说呢?
你高考的出题老师不是你的政治老师,你进不了理想的大学能怪你的政治老师吗?
你走上工作岗位,对于专业知识不熟悉,影响的可能是你的工资,你的升职,你最后的前途,这能怪你的专业课老师吗?
工作业绩拿不出来,表现的多忙都没用,你耍的那些时间的小把戏,也许就在人事部的监控之下,错过一次提薪机会,你占得那些小便宜就是让你丢了西瓜的小芝麻,得不偿失。
![](https://img.haomeiwen.com/i3142177/c3382e255171957a.png)
这些聪明都是些小聪明,可是同样消耗着你的思考精力和时间,尽管相对来说小聪明花费的时间少些,精力少些,可是如果你换了一个老师,换了一个工作环境,你就得重新花时间来施展这些小聪明,而往往很多得推翻重来,而且不一定每次都奏效。把这些更换时间和错误成本加起来,不见得比踏踏实实做轻松。
一开始就把这些时间用来真正钻研你的专业,你的工作,学一些真本事,也许成器的晚一些,得到的慢一些,会发现这些所得和本事,会跟着你,不管走到哪里都会为你所用。
工作和生活,可以灵活,想一些聪明的办法,做到事半功倍,但是不要耍小聪明,用一些所谓上不得台面的手段或者方法,天道不一定酬勤,但也一定不会永远都有投机机会,学点真本事,踏踏实实走,终会有所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