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逍遥堂
南怀瑾先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 摘录

南怀瑾先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 摘录

作者: 入虚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6-29 18:30 被阅读199次

    缘起:近来甚觉广论之妙与殊胜难得,遍摄一切显教教授,正如论中所言: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遂将近代大德们(学诚法师、南怀瑾先生、太虚大师)有关广论的论述摘录汇总如下,以做参考。

    学诚法师开示之“为什么要学广论”

    太虚大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 摘录


    以下为南怀瑾先生著作中摘录

    《如何修证佛法》

    我们今天开讲,所要引用的经典如下:

    (一)经部

    《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华严经》《金刚经》《心经》《维摩诘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夫人经》《大宝积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

    (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菩萨戒经》(大乘)

    (三)论部

    《现观庄严论》《摩诃止观》《宗镜录》正续《指月录》《大智度论》《密宗道次第论》《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

    假定一个人想学佛,想学佛法,把上面列举的这几部经律论,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较深入的研读,绝对足够了。至于讲到内容的采用,也不离这几部经论,大家能自悟更好。有些朋友认为,只要修持作功夫就好了,不一定要看经论,那是绝对错误的。要知道,作功夫,如果理不明,见不正,功夫就不会上路。换句话说,功夫作不好,那就是因为理不通达。

    佛教有两大宗派,特别提出炼气以求定。一为天台宗的调息、数息、听息(参考书籍:《摩诃止观》、《大止观》、《小止观》、《六妙门》);另一为密宗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做功夫要注重调息。尤其红、白、花教更注重炼气;所谓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等,炼好了以后,才能证得菩提。

    其次,气不充满,光明不起,气一充满,自然在内外一片光明中。只住在妙乐境中,会堕在欲界;只住在光明境中,堕在色界;假如走后世禅宗的空心、无念,则堕在无色界。注意!无念久了,就成无记,容易堕入畜生道中。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痛斥无念,认为会堕入畜类,一点也不错。

    现在接着讲气,印度北传的佛教传到西藏,称为藏密。开始是红教,演变成花教、白教,再演变成黄教。黄教是宗喀巴大师创立,他的四大弟子是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及哲布尊丹巴。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修定、修观,与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几乎完全相同,唯引用经教不同而已。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走的是龙树菩萨大般若宗的教理,是性宗路线;宗喀巴大师走的是无著菩萨唯识法相宗的路线。

    修密宗主要强调的是修气修脉,以达到成佛证果。气修不通,脉络转化不了,不能得定,就是所谓的:“中脉不通而言得定者,绝无是处。”至于打坐,能坐上几天几夜,并不一定是你气脉通了,气脉通不通和打坐是两回事。但气脉通了,要坐便坐,非但可坐上几天几夜,就是睡几天几夜,站着几天几夜,也照样都能入定,入定与姿势是无关的。

    现代人脑子太复杂,所以修有为功夫,也就是修安那法门最好,修气身体也会好,如果想借修气求得证果,要懂得医理才行,所以先要自己研究医理及医药。

    一个学佛修道的人,是绝对自私的,要先能管理照应自己的身心。如果连身体的变化都不知道,还叫修道吗?修道要清楚身体内部的变化,以及心理的变化;起心动念,都要知道。也就是说一个人只管自己,做到完全的自私,但不妨碍别人,那就天下太平。换句话说,对自己身心内在任何一点变化,都随时要很清楚,这才叫修道。学佛之道就是先求自度、自利,这一点要注意。

    举凡身体的变化,欲念的澄清,饮食的调理,气候的变化等,处处都是学问,都要留意。古代的大善知识们,不论道家、佛家,都是通医理。修持功夫高,他们都是从自己身体上体会出来的,也是从自己心地法门中体会出来的。不是靠书本读来。一个人一生几十年,老实讲,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读许多书,只要心地的宝库一打开了,就都会懂的。

    我特别要提醒大家,禅宗是有流弊的,所以大家要同时参考天台宗的修持方法,以及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永嘉禅师的《永嘉禅宗集》。

    这位永嘉禅师,把天台宗与禅宗的精华加以综合,明白地指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修到“三身成就”——法身、报身、化身圆满。

    证得法身,有断德,能断除一切烦恼、一切习气。报身也叫自受用身,自己受用。比如我们有一个身体在,是因法身的无明而转化所生,是报身。如果悟了道,修成功了,就转成自受用身。自己具有五种神通,智慧圆满,有五种妙用。有智德,有大智慧福报。化身是他化二身,为一切众生化身千百亿,教化度人。他化二身有大恩德,大慈大悲。

    永嘉禅师又说:

    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

    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

    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

    学禅的人经常说无心,随时做到无心。同安察禅师有一句偈颂“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还差得远,况且我们还做不到无心。但什么叫作真正的无心?比如我们走路,把别人碰了一下,会说:“对不起,我无心的。”那个无心,可不是道的无心,而是无记,大昏头。健忘的人也是无记,有些人做功夫,一天到晚心里头空空洞洞的,很舒服、很清净。小心!不要认为这个是无念、无心,往往这是大昏沉,昏沉久了以后,所得的果报是下堕——落入畜类。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清楚,他大大地批驳那些认为无念就是道者,更叫人千万不要落入无念定,以免来生堕入畜生道。所以这一点关于有心、无心,一定要认识清楚。

    《瑜伽师地论》是一部大论,学唯识的人,如对这一部论著没有搞通是不行的。

    《现观庄严论》与《瑜伽师地论》有密切关系,尤其它偏重于修持和四加行方面。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略论》,也都是根据这个系统而来的修持方法。所以修密宗黄教,乃至其他密宗各教派,不论是基本的理,或者修证,都是依此。事实上,这几部论都是显密各派修证的宝典,都非要搞通不可。


    《圆觉经略说》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不再重覆。‘金刚经’的重点,在强调如何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何悟道成佛。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写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叙述成佛的次第方法。

    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讲了一部‘涅槃经’,涅槃就是如来自性的别名。涅槃也是寂灭的意思,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本来清净,本来寂静。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远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说‘常’‘乐’‘我’‘净’,把以往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全都推翻了,不要以为他真的走了,没有,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永舍贪欲,先除事障’,这八个字做起来很不容易唷!也许五辈子八辈子还做不到。假如一个人能够断除一部分贪欲,贪嗔痴慢疑这五个根本事障变薄了,不是没有了,而是减轻了,柔软了,再加上定力,证得罗汉初果后,然后至多七返人间,便可达到无生。二果罗汉需要一返人间,三果罗汉则不再生于欲界,四果罗汉在这一生就了了。‘圆觉经’在此只是大略地说,详细情形要研究各种经纶,‘瑜伽师地论’中的欲地到声闻地,对于由欲境修到声闻乘间的身心变化过程有详细的解说。出家的朋友同时还可参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了解如何由人乘修到天乘、声闻乘。

    西藏密宗的黄教就是走这种路线。西藏的达赖和班禅,乃至蒙古的章嘉活佛,都是属于黄教宗喀巴大师的法系,所依据的经典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

    这种路线怎么修呢?先修寂静慧。修寂静慧之前,还有所准备的,详细的修法过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网罗最多。修寂静慧,先要了解教理,三藏十二部的教理都要清楚。现在很多人学密宗,我觉得蛮好玩。真正学密宗的话,差不多七八岁就出家接受教育,专门研究佛学,到了二十几岁要接受考试,必须把一万多卷的大藏经都读过了,要深思佛经的教理,然后加以考试,就是说佛学的学问成就了,慢慢才开始修加行,先修拜佛、忏悔……等等,到了中年,才正式修学观法,而能够有所成就,已经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这是密宗正统的修法,不是拿点水在头上滴一滴,灌了顶了,会念个咒子,哦!我学了密宗了,开玩笑!真正学密宗要先了解教理,‘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句话‘周遍寻思’,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去思想、去参究,每一个理都要懂,周遍寻思,每一个理都要想透,而且要很精密,不能遗漏。再经过修证,这样才能发起寂静当中的智慧。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因此,现在为大家介绍大乘法相宗,也就是密宗的根本修持原理《解深密经》里面的第六品。这一章最重要的是讲到修奢摩他--修止和修定,以及修毗婆舍那--修观。所有佛法的宗派,不管是密宗还是显教,都是要修止观。止就包括得定,包括四禅八定,止是属于功夫方面、实证方面的。观是慧的方面,是般若。不管是显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的修法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止观。到后来的宗喀巴大师,他最著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论》,就是宏扬这一方面的佛法,讲渐修次第,一步一步的修持。

    《菩提道次第论》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来的,菩提就是成佛之路的意思。阿底峡尊者是中国宋初一个很了不起,有成就的印度出家人。他的《菩提道炬论》应该是根据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来的,严格来讲,《瑜伽师地论》应该是根据佛说的《解深密经》来的。关于《解深密经》的第六品,这里只是给你们大概介绍一下,你们回去以后自己要仔细研究。八、九年前我刚来香港的时候,就讲过这部经,后来就没有兴趣讲下去了。这个东西和打牌、跳舞一样,要有好对象才好玩,否则很难继续下去。

    包卓立:轻安的境界有清凉的感觉,可是拙火发动不是暖的现象吗?

    怀师:暖是轻安的前奏,清凉也是轻安的前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说,你用功打坐时,头顶有清凉之感,这个算轻安了。不过由头顶发起的轻安有时会退掉的,如果清凉从脚底或者海底发起,一直通到上面就不会退掉了。这种都还只能算是小轻安,大轻安就不得了了,身体的气脉拙火都过了,整个身体是轻灵的。所以说轻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广大的轻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体可以飞了。

    现在给你们讲一个我个人的经验。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阶段,自己试验顽空定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无想定,不是空无边处定,就是拿一个空的观念,把其他都丢掉。结果,三个月以后,拿起笔来一个字也不会写,所有写过的书,看过的东西,也都忘记了。嘿!这个境界太可怕了。慢慢的,通过思想回忆,五天以后都恢复了。这个也说明记忆这个东西是非断非常,你若想把它断了,则什么都没有了,你要把它提起来,则什么都有了。这些都是实际求证的经验。总而言之,不要以为进入定境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常入这种定,死后来生的果报是畜牲道,变猪,这点要特别搞清楚。

    换句话说,你为什么智商主低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与脑有关,左脑的某一部分,如果长期不用,会达到白癡的境界,活著是白癡,死后变畜牲,这样的修行不如不修。

    另外,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也再三提到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但是你们不要听了就不敢打坐,不敢入顽空定了。哎呀,我拜托你,你能入顽空定我还向你顶礼呢,你们是连顽空也顽空不了啊,尤其像那些脑筋时时刻刻活动的人,能做一天白癡也不错。


    《习禅录影》

    所以说我这种人不容易满足,有大贪欲。不要以为佛禁止人贪嗔痴,其实这是对小孩子讲的。学佛的人,哪个不是贪嗔痴?明明是个凡人,数十年肉体之身,却想成佛做祖,成就永恒的生命,超出三界外,跳出五行中,岂非大贪?若欲修道,六亲不认,舍弃人伦世事,岂非大嗔?众生愚顽无尽,却誓欲度尽,岂非大痴?

    藏密看不起东密,更看不起显教,他们认为藏密才是真正佛法。密教教主是莲花生大师。他是什么人呢?据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涅磐后八年再来(有的说五年再来)。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是说的显教,深知如此修持很难,要修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将习气逐渐洗尽,磨光,所以他要再来传授快速的,即身成就法门,此即密宗。

    由红教的修为传承主旨,再演化为花教白教等法的重心。他们也是偏重由色身起修而进入法界。并非只以乐,明,无念为菩提道果的极则。后来藏密到了宗喀巴大师,创建黄教,一再肃清整理,以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为根据,大力提倡菩提道次第的修法,真是功德无量,人天礼赞。

    这些理论对与不对,现在我都不加批判,只是提出,引发这些问题,提供诸位深思熟虑,以绝他日妄想,盲目地听热闹,幼稚地追求热闹。


    《定慧初修》

    天台宗所谓的观,就是寻、伺、观察、参究、思惟与觉观等意思。由止起观的目的,为通达明慧(般若),并进而回转清净本性,证成菩提。

    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与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所述及修止修观的方法,理趣大同小异。天台宗三观,即所谓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程序,始于假观,经由空观,到达中观,最后完成智慧解脱。或由空观而缘起假观,归到中观而得般若法身。


    《瑜伽师地论讲座》

    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学佛,有四本真正的佛教佛学概论是要读的。印度原有的翻译过来的两部,中国的两部。印度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大智度论》;一部是《瑜伽师地论》。中国的两部佛学概论:一部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后世人,现在几十年来写的佛学概论,那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可惜你们青年学佛,入手都是看现代化的概论,没有用处。

    今天,我们可以说是翻开了一部真正的佛学概论,一百卷玄娤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第二点,我们拿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我们晓得,佛学的一般学术立场,可以分为四个范围:一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属于小乘;大乘是另一种范围。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修证也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摩尼佛涅槃后前期的佛学;一个是无著、天亲两位菩萨,两亲弟兄,天亲也翻译为世亲,属于法相唯识的,可以叫它是后期的佛学。那么,我们手里拿的这本《瑜伽师地论》是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拿学术严谨的立场来讲:后后胜于前前,越是后来越精细、周到、包罗的越多。这是无著、天亲的法相唯识部分。

    所以,像西藏的密教,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是属于这个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来扩充,变成《菩提道次地广论》。这个《菩提道炬论》是根据《瑜伽师地论》,阿底峡尊者写出来的。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这位永嘉大师老乡真了不起啊!所以我当年开始学佛,很有机缘,拿到了他的全集。那时我还在军校当教官,在办公室把它全部读完,还列一个表,非常佩服,真是天天顶礼膜拜他。“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这三句可以说如珠走盘,没有一个方向保留的。三句即一句,一句即三句,一念寂灭清净当下成佛。而且他的全集虽然薄薄的一本书,却相等于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你们可以去研究。宗喀巴大师比他晚一千多年,他当年写《禅宗集》,叫人先学做人,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修小乘,怎么样修大乘,最后大彻大悟成佛。“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你们可当咒子念,能够破一切魔法。


    《禅海蠡测》

    "禅那"原为梵语,简译为禅,或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名。《大乘义章》十三日:"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禅,二名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类其迹相,大抵有三种禅(如世间禅、出世禅、出世间上上禅),四禅(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五种禅(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九种大禅(即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凡此种种,立名别相,同中有异,一可成万。异纳于同,止是一定。或以定之缘境,为分齐之差,或以定之程度,为等次之别。如修"止观"者之"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各应根机不同,以适为宜。"瑜伽"诸多观行,循其相应而任抉择。又若《菩提道次第广论》,依中观法行而立"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之宗。方便虽多,归于一致。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定心澄止,则诸异名别意,皆当如箭中的,不必寻弦矣。

    西藏之显教

    西藏经典及佛学之传播,直承印度晚出之后起大乘佛学。般若、唯识、中观之说,月称、护法之论,蔚然罗列,经阿底峡、布顿、宗喀巴之组织,蔚成一条贯系统完美之大乘次第之学。尤以宗喀巴之著作,主阿底峡《菩提道炬论》,而广集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为其中坚代表。于五乘佛学,次第进修,系统条理,井然不紊,诚千秋杰作也。但其立说,取显密圆融,以后贤之论说为宗,学者当有所审慎决择于其间也。

    西藏大藏经,翻译典籍,较之汉地三藏,少有出入。印度后期诸贤之论著,及密乘经典,则较汉地为多。

    代永乐间,曾取其经藏,翻刻成永乐版(见永乐八年御制经赞)。万历间,又翻刻为万历版。清康熙、雍正间,又翻刻为北京版(见雍正二年御制序。有云雍正曾自译大威德金刚修法仪轨,较之后世诸译为佳)。其中密乘经典,较之东密,尤有胜焉。惟汉地经藏,西藏所缺者亦多,如龙树所著《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皆于戒学多所阐明,而其籍印度失传,藏中亦付缺如。仅知无著、寂天之书而已。又如无著组织瑜伽之作,有《显扬论》,广陈空与无性,阐发现观瑜伽,实为此宗根本典籍,藏土亦缺。至如唐代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传自西南印度之密乘学术,两界仪轨,既具规模,多非北印学宗所及者(即作、修、瑜伽三部密法)。若概纳于外道,岂非主观武断者耶!

    佛学而宗注疏论说,衡以佛说“依经不依论”之旨,不无乳酥掺水之憾!精密可能过之,近似之言,常可变易原旨,以之参证则可,以之衡量其他,容有不当。唯宗喀巴之学,自明迄今,流传六百余年未替,而试举与汉地流行佛学相较,得失短长,不易轻议。如“华严”、“天台”、“三论”、“唯识”,诸宗之学,精深博大,各有独到。而云汉地无正真佛法,何其见之浅陋!《华严》诸疏、天台之《摩诃止观》诸论,岂无创见?尤以汉地唯识之学,则非藏土所及矣!若云藏密学者,必先习显教十余年,较之汉地学佛法者为胜,殊不知汉地宗师大德,皆有好学一生而少怠者,因名匠辈出,互相赞许,不事文字之诤耳。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你看过去我们这些祖师们,历代的高僧,他们无所不通,样样会;讲旧的文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乃至于喝茶,什么都比别人家高明,所以这些帝王将相,没有不佩服那个高僧的。现在呢,你们会的佛法,他们知识分子也都会。唐朝的时候,还没有《大藏经》,我当年到峨嵋山去闭关,就是为了一部《大藏经》,因为别的庙子没有,就是那里有这个方便。而且别的庙子藏经楼也不准随便看经,出家几年要去看经,或请一部经出来看,不准啊!要几十年的功劳,才慢慢让你看经。那个经就摆在那里,给书虫看的。

    以前天下大丛林,皇帝送你一部两部《大藏经》,还要盖个藏经楼。现在三万两万就买一套《大藏经》了。所以我当年的条件,是《大藏经》统统搬到我关房来,那就去闭关阅藏了。现在大坪寺庙子都没有了,那些《大藏经》都毁掉了,好在我当年全部把它看完。

    现在,正统的翻译是瑜珈,这是统称,你们读成“瑜伽”。“瑜伽”跟“瑜珈”有没有差别?有差别。修禅修止观的,都叫“瑜珈”,而《瑜伽师地论》,是指修瑜珈法门有成就的人,叫“瑜伽师”。“地论”是其中一步一步的功夫,一步一步的境界。

    《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录,分有十七地,由欲界的下三道(地狱、饿鬼、畜生),以及人道讲起。所以学佛有五乘道,先修人道,先学做人,人道学好了以后,再修天道;天道修好了以后,再修小乘的声闻道;声闻道修好了以后,再修缘觉道;小乘声闻缘觉修好了,最后修菩萨道。这是讲五乘道,不是三乘道。

    譬如宗喀巴大师著了《菩提道次第论》,他根据的是印度一位大师,阿底峡尊者著的《菩提道炬论》。《炬论》是根据什么呢?就是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讲五乘道,分五乘修行的次第。也就是昨天引用《楞严经》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以要五乘道的工夫。学佛是先学做人,人做好了,再修天人境界,天人修好了,修小乘,小乘修好了修大乘,最后成佛。

    阿底峡尊者根据《瑜伽师地论》写了《菩提道炬论》,宗喀巴大师根据《菩提道炬论》,著了《菩提道次第论》。大家都认为宗喀巴大师了不起。我就笑,其实中国有个禅宗祖师早就有了。我讲了你们会很惊讶,可是你们也不懂。

    前天那个庚师讲的“中观、瑜珈”,《瑜伽师地论》是心瑜珈,所以你就知道《瑜伽师地论》的重要。我常常说,佛学院要读全套的“佛学纲要”,这些教授们写的佛学大纲、佛学概要都是乱写,大纲本来都有的。印度两部佛学大纲,一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第二部《瑜伽师地论》。中国三部佛学大纲,一部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一部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外加中国西藏一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那些才是佛学大纲呢!像这些你们读了几页?诸位,大概都没有摸过,也许读个几十页吧,也研究不清楚。

    这几部我都看完了,而且把它研究完了。还可以讲它这里对,那里不对,哪里漏掉了。所以现在几十年、一百年办的佛学院,我看都不要看。如果少林寺要真的办佛学院,开始先把第一部佛学大纲——《大智度论》弄清楚。

    刚才我说印度和中国有五部佛学大纲,对不对?我说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五乘道说得很好,对不对?我说中国禅宗早有了,对不对?你们怎么不问我啊?唉,你们听话都不会听。

    你看永嘉大师《永嘉集》,又简单又明了,把五乘道讲完了。永嘉大师当时悟了以后,他著作了《永嘉集》,把五乘道由人怎么三皈依起,怎么样学佛、出家、修行,一路一路上来,要彻底做到,一直到止观完成,简单明了。

    你看佛法到了禅宗大师们手里那么简单,把五乘道一下浓缩了,由修小乘声闻、缘觉,然后怎么修大乘,重点在后面两三篇,如何修奢摩他——止,如何修毗婆舍那——观。然后讲到“见道”完成了,最后证得“法身、般若、解脱”三个,翻来覆去,统统给你讲清楚了。

    【法身不痴即般若  般若无著即解脱  解脱寂灭即法身

    般若无著即解脱  解脱寂灭即法身  法身不痴即般若

    解脱寂灭即法身  法身不痴即般若  般若无著即解脱】

    这是最后的成就,都讲得清清楚楚,所以真正的六祖传承,最了不起的是一宿觉——永嘉大师。

    用功方法,昨天给你们提到过,修摩诃止观的时候,“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都给你讲完了,然后到达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是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证道歌》不要先读,一读了以后,你们拿到《证道歌》,前面工夫基础没有,就变成狂禅了。

    永嘉大师是修天台止观开始的,他悟了以后,无所印证,从浙江温州到广东来见六祖。这条路不晓得他怎么走法,要多少时间?那时是走路哦,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起码走两三个月吧!

    见到六祖以后,两个对面只谈了几句话,六祖马上给他印证:“如是如是”。他得到印证了,赶快磕头告辞。六祖说,天黑了,你回温州?不要那么急嘛!他说本来是不动,哪有太急。六祖就问他一句话:“谁知非动”,他说:“仁者自生分别”,六祖说:是妄想分别出来,是不是啊?他答复说:分别也不错啊!六祖说如是如是,怕什么妄念分别,分别本身就是空。六祖留他在那里住一晚上,就回去了,所以叫做“一宿觉”。

    但是你注意,他是天台宗的弟子,走的是修止观的路线,工夫到了,最后自己证到了,无所印证。所以这本书上,《永嘉集》后面有封信,不晓得你们看到没有?是写给他同学左溪玄朗禅师的,他也是天台宗的大师。(僧丁:对)不错,读书还有点心得,不白读了。

    左溪朗公劝他住山,他就回他一封信,住山闭关是想清净,如果此心未了,住在山里头也是烦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你的烦恼。此身已了,坐在闹市红尘中,一样是山林,没有分别。

    《菩提道次第论》,或者《瑜伽师地论》,真的要读完,凭你们学力,不行啊!如果真要你们念《永嘉集》,你们肯发心研究一下,是有捷径可走。永嘉大师写《永嘉集》的时候,《瑜伽师地论》还在印度没有翻译过来,玄奘法师快把佛经带回来了;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比他更迟六百多年呢!


    《南禅七日》

    中国的,到了佛法到了中国,两部著作重要,中国的,换句话我们中国三部著作,对了,讲错了。

    第一部,摩诃止观,不是现在你们手边有的六妙门止观法门,大止观的,智者大师他的著作。

    第二部,五代、宋朝的时候,永明寿禅师的著作《宗镜录》,这个文字都很美,尤其是《宗镜录》,那么永明寿禅师也是在座我们老前辈一样,他是个将军出身,后来出家了,他是禅宗悟道以后,弘扬净土的,在杭州,永明寿禅师,据说是阿弥陀佛的再化身来的。这两著作是佛学概论。

    第三部就是我们青海人到西藏成就的,达赖、班禅的师父,宗喀巴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菩提道炬论》可以说根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的著作,所以宗喀巴大师写了,所有的著作嘛,把它累积起来,《菩提道次第论》,实际上根源都是《瑜伽师地论》来的,

    我这么几句话很短的浓下来告诉你,我的我慢,增上慢来啦,我摸了几十年,你们年纪轻轻又不好好用功,尤其我看出家的同学们,悠哉加游哉,那个游不晓得羊油还是牛油,油得不得了,没有好好的用功,可是我们都吃了那么多苦头,浓缩下来,简单的告诉你,自己好好去研究,不要听了就完了,所以大家要了解真正的密宗的黄教,我们暂时不讲红教、花教、白教,暂时摆一摆,要想了解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这个修持的法统《菩提道次第广论》,了解《瑜伽师地论》。这个现在给你介绍了整个的东方文化,尤其,其实印度佛教文化,印度没有了,宋朝以后印度已经没有了,印度文化整个的归到中国文化里头来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吸收包含了那么多东西,现在年轻人一点影子都没有摸到,那真担心啊,我常说一句话不大好听的话,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亡国了,有后代起来可以复国的,就怕文化断了,文化一亡了,这个民族国家就没有了,很重要是文化的根基,现在给大家介绍了我们文化内容的这五部大论,就是整个的佛法,随便那一部抽出来就是佛法的概论,

    我特别吩咐啊,诸位菩萨,这个真要贡献你们,特别,如果认为做到什么都不知道了,连自己身体啊……什么都不晓得,这个是定啊,千万不要搞,这样搞下去,慢慢……我经验告诉你,我也弄过,几乎变白痴了,这个境界以后,我经验告诉你,我读的书不算多也不少,结果拿起笔来要写信,一个字写不出来,看到朋友晓得,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了,所以佛经上,乃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上,你不要认为把大昏沉无明当成定境,千万不要修,修的结果来生果报变什么呢?变明年,明年是什么年啊?今年是狗年,明年是什么年啊?给那个老兄那个,我们做了唐僧的第四个徒弟了,就变成猪九戒,这要搞清楚啊。

    修行之路由平地的凡夫,而想成佛成道那么简单?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啊,没有的了。你们开始出家,我讲“你们”,不是在座诸位,你们都了不起,我这个“你们”是对法界里头是空的讲的,所有的人开始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修越远了。要想有所成就,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去出家,那个心情永恒保持下去,那成佛一定成功。出家如初,成佛有余,所以《华严经》上佛说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这一句话,这句经典的文字有二种解释,可以多种解释。第一个念头看清楚参透了,就是菩提就成佛了,也可以说你开初那个动机出家,那个诚恳那个真诚的心永恒如此,你就不得了,一定成,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做人做事也是一样,开始对这个人诚恳,你永远这样,开始对这个人有礼貌对这个人好,永远初次,那就不得了,就怕不是哦。永嘉大师禅宗集看看,开始怎么说的,一步一步,等于一个很浓缩的菩提道次第,你不要轻视永嘉大师禅宗集。尤其你们想学密宗正统的密宗,我告诉你,假使六岁或者八岁出家,先修福德资粮,应该服务都做了,然后磕大头、拜佛,整个身体趴在地下,不是显教那么拜,显教那么拜也可以,我也拜啊,要磕满十万个大头,拜佛天天拜。


    《宗镜录略讲》

    《资治通鉴》为大众所熟知的,《宗镜录》则不然,因此想对它作一番研究,这是我们这次开讲《宗镜录》的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大家不管学显、学密,对于佛学理论还是搞不清楚,都在这盲修瞎炼,因此必须加强研究,而《宗镜录》概括了整个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非常应机。

    现在一般流通的《佛学概论》,很多都有问题,因此我常建议同学们要看真正的概论。什么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那是指印度的著述而言。

    在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无论在学术思想或修持方面,这些古典论著,才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可是现代的人没法子啃它。中国文化的病根到了现代真是越来越严重了。

    西藏的密教到后来哀败了,因为他们错用方法,变得很混乱。到明朝,宗喀巴大师大力改革,将传统密宗的偏失删掉,创立黄教,并吩咐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弟子,不可入涅槃,要生生转世。宗喀巴根据印度阿底峡尊者著的《菩提道灯论》而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以五乘道为基础,决不走号称顿悟成佛的路线,这太危险。一般人很容易走错路,绝对走渐修的五乘道次第,非常严谨,不可有丝毫逾越,后世的人都觉得宗喀巴大师真是了不起!

    其实,早在宗喀巴大师之前三、四百年的永明寿禅师,就已提出来五乘道了。他教我们学佛要“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矿物属无情之物,无情之物能不能成佛,这个问题古人讨论过。

    三十多年前西藏达赖班禅的师父东本格西,(格西是大法师之意),到成都讲经,那时章嘉活佛也在成都。东本格西在台上讲述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口头之下,把中国佛学一把抹煞,老一辈的居士涵养好,听后笑一笑而已!年轻一代学佛的就受不了。后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西藏大法师,山河大地成不成佛?这个地球土地是不是佛?东本解释说不是佛,哗!一班年轻人哄堂而起,站起来就走,连招呼也不打,什么都不理,也不合掌。那真不得了,在一个公开场合演讲,你们现在的学生都很老实,那个时候年轻人多调皮!

    后来搞得老一辈很不好下台,闹到章嘉活佛那里。我正好在旁边,他们让我来答,山河大地是不是佛?石头呢?我说很简单,都在佛性中。这个问题不在是不是佛,因为山河大地是依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证到菩提,悟了那一点是正报。所以“有情无情皆悉同体”,都在一个佛性中。那么,这是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质世界一切物质是正报的渣子,等于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比方,蜡烛的亮光是正报,蜡烛燃烧的黑烟是依报。黑烟凝结变成物质世界,亮光的光明变成无形的精神世界。这是比方,还可以做各种比方。

    “入此三昧所感业故”。这是佛业所感。所以成了佛,依报世界就很庄严。

    这里引用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止现法门,学禅不要轻视天台宗止现法门。第一、先了解小释迦智者大师;第二、止观法门包括一切佛法的修持。譬如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持方法,全是止观,止观是一切佛法的正统修法。

    莫将消沉作定神

    “若昏沉意,宜启慧门”,昏沉也是佛学修持的名词。昏沉分两种,粗昏沉是睡眠,细昏沉则是打坐的人坐在那里两个肩膀挂下来,就好像面条给水泡得软软的,头颈也怪怪的。真的入定没有这个状态,比如开水在烧,正开的那个气冒上来是笔直的。又如天气将开展睛朗的时候,那个清气是一条线笔直的不动摇的。人体生命的功能也是这佯,真得了定,生命的功能发挥到高度升华时候,必然自己会端正,虽然不求气脉之道,而气脉之道自然而来。这里要是不清楚,很多人都把细昏沉当成入定。因此,密宗黄教的宗喀巴大师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略论》里头,再三地提到,希望不要认错了,把细昏沉当成定来修持;否则如此下去所得的果报,就是到畜生道里去了。如此学佛,就是修善因而反得恶果。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无论东密与藏密所标榜的历史渊源如何久远,但它的佛学和修法理论的完整体系,虽自释迦过后八九百年间无著、世亲两兄弟完成“唯识”法相学后,为密宗的修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精详的理论,但根据“唯识”与“般若中观”的精义而确立密宗“即身成佛”的奥义,在藏密的发展系统中,由初唐开始一直到明代,从阿底峡尊者著《菩提道炬论》,再到宗喀巴大师著《菩提道次第论》止,才是正式的完成。其次,由初唐到元明之间,如红教的“大圆满”,花教的“大圆胜慧”,白教的“大手印”等等修法,虽然也本于“唯识”与“般若”的见地,但与其说是“中观”的修法,毋宁说是禅宗心法的同源异派,较为适当。再其次,东密修法的理论,唯未完全采用“唯识”的大系,但其主要重心,实不离于“唯识”的“胜义有”观。西藏之显敦西藏经典及佛学之传播,直承印度晚出之后起大乘佛学。般若、唯识、中观之说,月称、护法之论,蔚然罗列,经阿底峡、布顿、宗喀巴之组织,蔚成一条贯系统完美之大乘次第之学。尤以宗喀巴之著作,依阿底峡《菩提道炬论》,而广集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为其中坚代表。于五乘佛学,次第进修,系统条理,井然不紊,诚干秋杰作也。但其立说,取显密圆融,以后贤之论说为宗,学者当有所审慎抉择于其间也。宋代有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入藏,提倡正知正见,传授中观正见的止观法门,著有《菩提道炬论》,影响西藏佛法甚大,由此种下了明代宗喀巴大师改革佛法的种子。那时,有一内地学禅宗未透彻的僧徒,名大乘和尚,跑到西藏提倡中国佛法,标榜无想念为宗,号召徒众亦不少。后来与阿底峡弟子当众辩论,被驳得体无完肤,狼狈而逃。所以西藏佛学界,一直认为内地无真正佛法,这很幼稚可笑、主观的观念,即栽植于这件事上。抗战时期,黄教东本格西,到成都讲经,还是这样说法,曾引起一场辩论。其实,他们对内地真正佛法的确茫无所知。就以黄教的中观正见,所传的止观法门,与内地正统禅宗,及天台宗的止观定慧法门相较,并不见有特殊的超胜地方。明代永乐年间,宗喀巴大师创立黄教,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与《略论》,以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道的五乘次序,贯串戒、定、慧、解脱的究竟。同时又集合密教的修法理论,著有《密乘道次第论》。

    加以严守戒律,清静专修,注重弥勒五论的发扬,确为西藏密教放一异彩,他的传承教法,一直流传到现在。自文成公主进入西藏,宗喀巴大师感化西藏,使西藏的文化,达到一个完整的高峰。虽然如此,历史的演变,盈虚消长,穷通变化,永无停止。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几十年以前,要学“静坐”的人,没有明师(不是名师)指导,便不敢学“静坐”,实在找不到明师的时候,便靠道书中的丹经(修炼内丹做神仙的书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炼。1924年以后,如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因是子静坐法,以及由日本倒传回来的冈田静坐法、气功秘诀等书,随着时代的开明,教育的普及,印刷的发达,到处可以看到。抗战胜利以后,佛家天台宗修炼止观的书籍,如小止观六妙门、摩诃(大)止观,袁了凡静坐法正续编等也应运流行,普遍传开。同时,由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密宗修法经典,或由英、法转译回来的密宗书籍,也陆续公开。其中以密宗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中,《修止与修观》的抽印本,与天台宗大小止观的方法相同,较为稳当妥实。但有关佛家修习静坐(禅定)的书籍,又必须与全部佛学的教理相融会,才能相应。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作天难作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一个人任劳还容易,能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真把冤枉都带进棺材,历史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够,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能把身口意三业改过来,就是除掉一切恶,不犯过错。能把人道的十善业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后再修声闻道,然后修缘觉道,再修菩萨道,最后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五乘道。黄教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论》,就是走这个路线。他是根据印度一位祖师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扩充而来,而《菩提道炬论》是由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演化而来。很多人学密宗,不懂这个教理,学了个咒子就回来轰隆轰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国佛法也是走这个次序,看永嘉禅师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所以我常感叹,你们读的是什么佛学概论啊!真佛学概论是《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论》,现代人写的概论是「盖」论,是吹牛的。

    佛法五乘道是五个阶梯。千万要注意!先学人道,就是十善业。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禅定。然后才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那禅定就更进一步了,配合解脱知见修的,最后才是修大乘菩萨道。中国佛法往往一上来就是大乘菩萨道,学得太大了,所以中国学佛的人变成专门吹大牛,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打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


    南老学生笔记摘录

    抓住吃饭的机会,我向怀公汇报了我想做的一件事,即成立一个弘法中心,培养一些讲经人才,缺乏弘法人才是当前佛教界的最大弊端。怀公沉吟片刻,说:“有可能越搞越坏!原因有三:一、师资从哪里来?当前有修有证发心弘法的很少了;二、当前佛学院的办学模式有问题,培养的大多数只会夸夸其谈,实证功夫没有;三、有五部论你们出家人很少有人研究,《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些是真正的《佛学概论》,你们能通一部论,终身收益;我虽然泼你的冷水,但我支持你们搞。”怀公棒喝之言令我深思,时值末法,佛教弊端丛生,身为僧人,责任重大啊!一个小时的晚饭时间很快过去,下面怀公将为大家讲解《中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先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 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kv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