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8-10 尹扬 零壹圈
建议阅读时间:3min《哲学的故事》中几位世界级著名哲学家都表示出对女性的不屑,他们认为:
女性是不成熟的男人,她们只会感性的叽叽喳喳,消耗社会资源……她们的生命随生育能力的丧失而结束,她们成不了天才。
这段话分享给简友后,很快引发讨论,大家愤愤道:
男性哲学家何来的自信能对女性做出如此低评价,是当时社会使然,男权把控哲学圈导致的一脉相承惯性思维,还是女性自身出了问题。
查阅相关资料,令人心寒数据赫然摆在面前,历史上著名女哲学家有哪些?
得到的答案是:历史上有过女哲学家吗,有女数学家、女科学家,但从来没有真正称得上世界级别的女哲学家,她们不过是女哲学研究者,只能算是思想者。
想到《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一位研究哲学,却始终未得到哲学界认可的女人。她的头衔至今停留在了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作家上。
于是,有学者为波伏娃抱不平,认为萨特的哲学著作《存在于虚无》是受了波伏娃小说《被毁灭的女人》启示后写成。
波伏娃自身也研究哲学,只是早期她对哲学家的定义不同于传统学术界,她不认为只有建立复杂宏伟理论的人才是哲学家,因此她也不屑于按这一规则行事,最终没在哲学界建立伟大体系。
基于对哲学家这一严苛评定条件,无数研究哲学却未提出系统性理论的女学者只能被驱逐出哲学圈,仅被定义为思想者。
这样女性在哲学研究的细小贡献,更难得到认可,又何谈哲学地位。
波伏娃的哲学家身份,至今引人争议。回望古今中外,哲学界似乎也还未出现一个能与黑格尔、斯宾诺莎、马克思相匹敌的女性哲学研究者。
女性在哲学舞台的长期缺失不容质疑,而这背后的原因极为复杂,既与女性自身有关又受外界环境影响。
古代受不成熟观念影响,女性地位低下,几乎没有受教育权利,这就更谈不上研究哲学。
除此之外,妇女往往更易受家庭琐事所累,这就变相剥削了她们的时间,而哲学恰好是需要大量时间投入深入思考的学问,客观上来说女性失去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哲学研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孤独空间上,进而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意义。而这似乎与女性张扬的天性相反。
大部分女性个性感性、张扬,往往无法忍受独处的寂寞,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女性研究哲学的数量,让深沉的男人们更占优势。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制度完善,劳动力解放,女性有更多机会接触哲学。
如今,也有不少女性对哲学表示出极大兴趣,并甘于忍受寂寞深入研究,但事实证明她们依然很难做出成绩,而被认可的优秀女性哲学家更是不存在。
这不禁再次让人联想到哲学家这一名词的最初的定义人群,恰是来自一群男性哲学家。
纵观历史,哲学不论是在昨天,还是今天,都更像被男权世界包裹严实的铜墙铁壁,对女性的靠近有着天然反弹力。
不论当初对哲学家的定义是出于学术的严谨,还是要进一步利用男权把控哲学世界,我们都希望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中不曾泯灭任何一个有天赋的女性哲学研究者,这帮男士是始终保持绅士风度的。
放弃讨论优秀女性哲学家的诞生问题,另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那些天生自信试图把控哲学界男性的哲学家们,当下在哲学研究中也陷入瓶颈。
学术圈乌烟瘴气,有甚者不客气的指出:今天的哲学家等同于考古学家,哲学俨然已失去了当初的尊严。
这个世界怎么了,既未孵化出一个伟大的女性哲学家,也再难产出一个更伟大的男性哲学家,哲学似乎真的需要重整旗鼓了。
所以,如果哲学过去真被集权了,那么未来女性的深度加入是否能让它重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