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般勘透生命

作者: 天水碧 | 来源:发表于2017-09-01 15:20 被阅读404次

    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这点我始终深信不疑。

                                                                             -----袁哲生

    《寂寞的游戏》是台湾作家袁哲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发表于1998年至1999年之间的七个短篇。袁哲生的短篇书写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擅长将小人物、小事件藉由对细节的洞察,构建出对生命的思考和成长的回望。他的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笔触观照下,融于生活或明或暗的心思,细琐小事自成结构,不刻意着力,比飞翔在风中的蒲公英种子还要轻盈。亦善于轻巧地转换叙事视角,将隐秘于人心里的幽暗寂寞,平静下涌动的忧伤轻盈地叙述出来。如果以他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为一个核心点,顺着他细致的叙述自然而然地导出“消失、寂寞、阴影、离别”一系列内心隐秘的情绪和生命中的无常,至始至终不放弃对死亡和寂寞的描述,笔调的轻盈之下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负重。诚如作者所言,“对我而言,最深的恐惧不是冲突,而是幽暗的寂寞。”

    《捉迷藏》的游戏,于躲藏与消失之间连接着一根细如微芒的线,线上走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世俗生活中,少年的忧伤往往被止步于“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用一句,“后来我陆续问过很多人,他们记忆中最幽暗的角落,大多埋藏着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笔触安静地勾出他人早已远去的少年记忆中暗潜的孤独和寂寞。袁哲生极度敏感,较敏感更甚的是他六根六识的触发,在他还是少年时。在他的眼识和意识里,大自然里的动植物也习惯于躲藏,譬如松鼠、壁虎、含羞草……读来令人疼痛易碎,并非共情的自怜或相惜,而是他轻轻一笔,点染出隐匿于生命中一两星光的暗影。原来,躲藏不只是青葱少年的游戏,早在生命之初画出一道长长弧线,落进《父亲的轮廓》中娶妻生子,后又离家出走的父亲身上。

    《父亲的轮廓》中,父亲用近乎谨小慎微的方式呵护有自杀念头的儿子。等儿子考上大学后,父亲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带着一笔财富离开家庭。此时的父亲,身上有捉迷藏少年的影子,当年捉迷藏的那个少年何尝又不是后来的父亲呢?躲藏与消失,于人是与生俱有。与其说袁哲生擅长捕捉细腻和敏感,毋宁说他对生命的体悟如同呼吸,已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或许正是源于作者自性体悟,他用两个独立的短篇道出生命成长中的镜像,孤独之于生命的秘密无声无息地袒露于那次躲在树上却没被发现的游戏里,“我看见自己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我哭了。”

    《黑色的声音》是胆怯少年的一曲朦胧暗恋,飞舞在一束阳光中的尘埃全是少年的孤寂心事。在少女琴声中,与永远不会启齿的心事微萌的还有死亡。少年将自己想象成一根燃烧殆尽的蜡烛,直至消失。袁哲生在自序中有讲到对灵魂若干毫克的算法,虽不苟同,但他相信这是生命中的谜题。心怀暗恋的少年想像一场死亡,在少女曲终后的宁静时刻,通过灵魂回望肉身寄居人间的模样,唯独看不见心爱的女孩。孤独或寂寞之于生命,亦如宇宙之于人类深邃无际,他笔触里的灵魂亦会落泪,冰冷蚀骨。

    全书七个短篇作者笔涉人一生中所有关系。如果说《寂寞的游戏》中十一个小故事写尽了少年的种种细微敏感的心思和对生命懵懂认知的疼痛,那么《送行》的父子、《遇见舒伯特》的师生、《密封罐子》的夫妻、《没有窗户的房间》的好友,以及《木鱼》中的离异夫妻全然是生命中即将遇见,或已告别的关系。人一生无不是在如许关系中兜转与告别。袁哲生极具个性的自性体察,没把笔力的重心落在描述人生是如何悲戚,如何苦厄。他落笔于微不足道的细节,于平淡无奇中述出人情曲折,如同慈悲偈语道尽人生本无常。

    袁哲生叙述语言也很有个性,他用重复的语言营造生活的本色气氛,如音乐复调。《木鱼》中离异男子五次默念忏悔文,每次心境各异。尤其是在公园等即将见面的儿子,默念的忏悔文没有标点,仿佛看见男子内心急速的奔跑,忏悔文跑过那个秘密念头,关于死亡。小说人物的外在行动与内心活动,彼此交互,让原本静态的描写流溢出生命温度。《跑道》中“我像蟾蜍那样吐了口大气”的一再重复,还暗藏视角的转换。有所不同的是,袁哲生笔下的视角转换是在“自我”中生出的“他者”,如同灵魂对肉体的观照。

    小说的技巧被他悄然平静地化入叙述。他写《送行》主线是父亲送别因逃避兵役被抓的大儿子,小儿子又送别父亲。袁哲生敏感而思悟。藉由小儿子的视角视线分转,恰如镜头语言里的画面剪辑,瞥见普通如尘埃的陌生夫妻的相见与分离。婚姻生活的庸常和痛苦,他不着一字一句的描述,通过一个小小少年的眼睛一眼见底。《密封罐子》中那对看上去始终恩爱如初的夫妻,细细咀嚼,心下怅然。血缘关系之外,夫妻应是人与人之间亦亲亦疏最为微妙的关系。袁哲生叙述《密封罐子》的语言和结构极为用心,仿佛隔着峦雾看山林,清晰如是,迷雾如是。看似琴瑟和鸣的夫妻之间深隐的罅隙,无声地流进生活。那些看不见的罅隙,终也无人摆脱,人作为个体最为底色的特性,孤独。

    六根六识有时,观行照度有时。2004年4月6日,袁哲生长台北办公室的后山自缢身亡。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是这般勘透生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qk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