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月之内,瑞城经历了两件重大校园案件。真的叫我们很难接受。
一个是隆山小学的男孩小A因和同班女同学小B发生争执,不小心抓伤了小B的眼睛,伤势也不太严重,小B没有去看医生,照样正常去上课。
小B当天放学回家和父母说了在学校发生的事后,次日早上小B的爸爸拿刀把小A砍死在学校的卫生间里。
另一个是某某中学的初三女孩小C,玩电脑游戏到晚上12点。遭到妈妈的谴责,夜里一点半选择离家出走。
当天晚上,全瑞城的人发动寻找孩子。但是非常遗憾,第二天在附近的小河里找到了小C的尸体。
现在的孩子怎么啦?说不得骂不得了。有人一句话总结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如果孩子今天出生,明天从清华北大毕业,中间全部省略,该是多么美好。
2
这让我想起一个名叫《人生遥控器》的电影。男主人公麦克,是个日夜为工作奔波的建筑师,为了所谓的完美生活,每天无休止地工作。
因此他错过了儿子的游泳比赛,推迟了全家旅游计划,老婆也经常被冷落在一边。
回到家中常常听老婆、孩子为此产生抱怨,感到特别烦心。一天麦克在一个神秘人物手中买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它不仅能够控制电器,更能够控制人的生活。
看到老婆、孩子心烦的事,就可以直接按快进过去。
就这样麦克不断地"快进"他的人生,遥控器就保留了他的记忆功能,于是麦克唯一能够亲身经历的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开心场面。
成为公司合伙人,变成了CEO,还有参加了儿子婚礼,几十年的生活就浓缩在这么几个场景之中。
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失去了太多:老婆受不了他的冷淡,选择了离婚改嫁,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一转眼就发现孩子不再喜欢看儿童节目,一转眼孩子就到了青春期叛逆,再一转眼,孩子已经开始工作;甚至错过了见他父亲的最后一面。
影片的高潮就是麦克去参加儿子婚礼后心脏病突发住院,当他醒来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态龙钟,将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拼尽自我的全力,想要见家人最后一面,并告诉和他一样为工作拼命的的儿子:家庭第一。
3
这个电影其实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写照。我们常常嘴上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行动确是一直忙着工作、赚钱。这种时间顺序安排只能表明在你的心里工作、赚钱比孩子重要。
现实生活中,大人觉得压力很大,因为生活不容易,孩子压力很大,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而现代心理之父阿德勒却给出了一个全然不一样的答案。
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培养出独立、自信、不畏困难等品格,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换,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帮助孩子积累知识以提升孩子的智力就属于细枝末叶了…….阿德勒
品格和家庭的富裕、贫困没有关系,和父母的职业、地位没有关系。只要你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父母自己学习成长,把好的品格传递给孩子就可以了。
古代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人赞赏扁鹊医术高明,扁鹊回答说“我家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因为大哥在患者发病前就看好了,二哥能在患者发病早期看好,而我到了发病后期才看的出来。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是越早越好。随着孩子慢慢长大,TA会按自己的观察,而形成一套思想来指导TA的行为。有些孩子目前还没有看出端倪,但是到了青春期或者是结婚后,却会因儿时的一些不良影响而表露无疑。
4
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才能客观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所谓的能力和智力,不就是客观地处理人和事的能力吗?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说只要我成功了就会幸福,只要我有钱了就会幸福,只要有人爱我就会幸福。
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学更多的技能。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嫁个好老公或者娶个好老婆,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哈佛大学著名积极心理学专家本沙哈教授研究表明:不是因为成功可以变得更幸福,而是因为幸福更容易获得成功。
本沙哈教授对哈佛大学的学生做了调查,每个人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感觉自己特别的幸福,然而当孩子们来到哈佛大学不到一个学期,幸福感就降到了正常水平,甚至还部分学生患上严重忧郁症。
有人对中了乐扣彩票大奖的人做了幸福感调查,结果持续时间大概是3个月。也就是在三个以后这些中奖者的幸福感就降到了正常的水平。
再看下瑞安瑞祥老房拆迁,每个农民一下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千万富翁。然而,三个月以后这些农民的幸福感就降到了正常水平,而且有很多家庭为了分财产兄弟相互争吵。
本沙哈教授说具有正面情绪的人会带来更好的创造力,做事效率也更高,而且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就会更容易成功。
也就是说在待人接物上更积极,具有好品格的人更容易幸福,也更容易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