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生理需求通过看护者适当的满足(如饥饿和进食),这个被满足的过程被婴儿记录在记忆中,成为一种程序性体验。 婴儿的内在感受不断被养育者准确识别和回应,由此确认了婴儿的自我中心感——有助于他的“真实”自我的发展。内部重复出现的生理需求及其满足,呈现一种生物节律性的重现,由此婴儿建立起对自己身体和环境的熟悉感。这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定义和区分自我。这些动机满足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助于在相互调节系统内实现自我组织和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契合,而且还有助于良好的自体客体体验(科胡特1971)。
在这个生命阶段,这些交互性互动绝非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更涉及情感与兴奋的调节。知觉、认知以及记忆在这些调节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一切都关乎于情感和兴奋(两个相辅相成的心理系统)。在这个阶段,婴儿人际体验的主要形式,来自与养育者情感互动中的情绪体验,而不是发生在如进食这样的活动之中,后者在生理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类人际交互性体验涉及婴儿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两个方面。
不过,与生理和躯体需要相关的强烈的情感状态——饥饿或不适引发的烦恼、哭闹,以及由于饱足而来的满足——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些情境下,父母的行为遵循与交互游戏同样的规则。父母与婴儿互动时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触碰时夸张的方式,这些不断重复中,婴儿体验到随着父母的表情动作而带来的情感变化。
照顾者使用夸张的、被婴儿引发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教给婴儿有关人际不变量的知识,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婴儿能够尽可能地捕捉到自己要传达给婴儿的意思。
对于新妈妈的挑战是,能够勇于相信自己的母爱流露,而不去怀疑,不会担忧因为专注力全部投入到婴儿身上而产生的无价值感和无法掌控生活的感受,能够帮助婴儿顺利的哺乳,能够享受婴儿躺在自己身旁的幸福。
妈妈自己原有的母爱模式,直接影响婴儿对自己、对妈妈的判断、理解和内化——婴儿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对观察/体会到的妈妈做出合理的判断——很容易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而无限放大对体验的负面解读——直到他在焦虑、恐惧中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妈妈这样的自我保护状态,有一部分是可以帮助妈妈减轻焦虑和担忧,但也会对婴儿造成过度的管控或忽视,或是婴儿解读到妈妈的焦虑,也产生紧张的感受,而且由于婴儿不明所以,他会把妈妈的陪伴解读为带有恐惧的陪伴。
每个婴儿都有一个最佳的、愉悦的舒适范围。超越这个范围的感受强度,其体验就变得不愉悦,甚至可能是被侵入性的感受。婴儿通过躲避,退缩和切断刺激来保护自己,其体验变得无趣,也不愉悦(不能满足情感互动需要的乏味无聊)。
而最佳的互动水平实际上是一个范围。双方通过共同调节,使婴儿的感受处于这个范围之内。照顾者调节面部表情和音量音调、身体姿势和动作的活动水平,与婴儿当下的兴奋水平及其可预测的变化同调,照顾者就能实现和婴儿的愉悦互动。
伴随这一类的双边调节,婴儿实际上获得了对他们自身兴奋水平的自我调节以及互动调节的丰富体验,以此建立了自己的早期应对功能,发展出识别和界定核心自我与核心他人的能力。
看似简单的成长,其实孩子在高效学习,我们要了解婴儿期安全感、依恋的亲密与婴儿尝试探索之间的关系,相信婴儿的成长内驱力。情感和协调互动是他学习的主要内容。
面对面的游戏互动让婴儿感到有趣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快乐。在母亲和婴儿的纯社会性游戏中,没有什么任务需要完成,没有喂奶、换衣或者洗浴等安排。甚至没有什么东西需要传授。我们是在做人之常事,心中没有目标,只是体验和享受与别人在一起,喜欢别人。
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过程,其实对婴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婴儿最初的、原始的关注和喜爱是指向他的主要看护人的。但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是如何建立的?婴儿首先得学会与人相处,创造并共享建立关系的体验。除了喂养和温暖的满足,这些体验包括共同创造愉快、高兴、好奇、激动、敬畏、害怕、厌烦、惊奇、祥和的时刻以及其他促进友谊和爱的体验。
开心之所以被认为是游戏的直接目的,有两个理由。首先,如果你要问一些母亲为什么同婴儿游戏,大多数母亲会这样回答:“不知道,我们通常很开心。”实际上,那就是她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意识。第二个理由更具概念性、更实际。有趣和快乐这两个词“捕捉”到了观察者对游戏的理解。
提到兴趣和快乐,我是指主体和客体相互提供注意力,能够被吸引,并且维持足够的时间,以产生富有情感的、积极的体验。两个参与者都在调节刺激活动的质量、数量和时间,使注意力、兴奋和情感能在自己最理想的范围内波动。
正如我们所见,要让它们保持在最理想的范围,刺激活动不能太弱或太强、太简单或太复杂、太熟悉或太新颖。连续的活动不能过分重复,否则将会失去婴儿的注意力,使他的兴奋降至理想范围之下。另一方面,连续的刺激也不能差别太大,否则婴儿将不能识别。这听起来就像是一条艰难而狭窄的小道,需要精确的导航,在途中的每个时刻都需要有意识地、仔细地计算。它要求母亲不带其他任何想法,只想同婴儿在一起玩得开心,婴儿也要有寻求开心的心情。
事实证明我们是爱玩的动物。我们什么东西都“玩”。我们发现,“玩”我们的声音、脸和动作非常有趣。简单改变、组合自己的动作就会带给我们很大的愉快感。歌唱、哑剧和舞蹈很可能就是这种加工过程衍生出来的艺术仪式。面对一个乐意游戏的婴儿,母亲几乎无法抗拒通过“玩”自己的行为来享受与婴儿在一起的时光。
开心,即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体验,是一个关键概念,因为它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一个看护者通过为婴儿“演奏”自己的声音、脸、头和身体,并把这些协调地结合起来,让婴儿产生了活跃的情感。她将提供最佳程度的刺激。而婴儿天生就最喜欢这些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也在不断激发母亲。这些行为经人类发展的长期演化,对婴儿来说是世上最好的“情感享受”。如果母亲玩得不开心却假装很开心,只是机械地做一些动作,她和婴儿就不会处于最佳状态,游戏的持续时间就会比平常短,根本不会吸引婴儿做出一些类似“舞蹈”动作的回应。
如果婴儿玩得开心,就表明母亲的行为很有趣,能吸引住他的注意力,改变他的兴奋度,令他产生愉快的情感经历,那么他就会通过微笑、凝视、“咕咕叫”表明他有兴趣,并感到快乐。母亲会深感满意,并积极增强这些行为。她会试图维持婴儿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婴儿会做出富有情感的表情,这反过来促使母亲进一步提供那些维持婴儿最佳反应的刺激。一个相互反馈系统开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了。母亲要把自己提供的刺激调节到适合婴儿的最佳水平。母亲和婴儿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即维持最佳刺激水平。这符合双方都有兴趣和感到快乐的经历,也符合舞蹈模式中的互相配合的状态。
“最佳水平”的说法有助于我们考虑互动的直接目的。母婴双方都能通过观察到的对方表现出来的信息,有效调节影响婴儿的刺激水平,因此如果刺激水平超过或低于某个水平,母婴双方可以共同努力,将刺激水平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固定的刺激水平是相互反馈系统的设定目标,当然这并不是在否认母婴互动中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我将这种系统比作家里的恒温器:当温度超过华氏40度时,不再产生热量;当温度低于华氏35度时,开始制造热量。
母亲和婴儿“商定”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允许他们不断改变他们商定的绝对刺激水平和超限范围。大多数游戏过程都包括了兴奋期,偶尔也有狂欢期,然后,在下一次游戏开始前,是一个更宁静的阶段。确切的过程是无法预期的,最佳刺激水平是不断变化的。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