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招聘

作者: 蜗牛独独 | 来源:发表于2014-09-28 01:29 被阅读409次

    传统招聘

    在若干年前,比如我本科毕业那会儿,找工作时,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1job)等等;一般的模式都是:网站会发布大量的工作、实习信息;而我们则作为求职者,一边在网站上浏览信息,一边投递简历;之后就是坐等笔试、面试通知;其间重复这个步骤若干——反复登录网站,更新简历,投递简历,继续等待。这样的一种体验,其实跟在大马路电线杆上贴广告一样。你获得的信息太少,生硬,互动性很差。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的关系仅仅通过招聘广告和简历联系起来;并且,这两者之间发生关系的时间节点在于:一个需要招人,一个需要找工作。而除次之外的时间,这两者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点。

    因此,在近年来,传统网络招聘三巨头(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日益衰落,而新的社交化招聘网站正逐渐兴起。今天,我想说正是关于社交化招聘的话题。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社交化招聘

    当前,社交网络在国内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比如新浪微博,比如微信朋友圈,再比如对我国人民仅仅存在于传说中的Facebook,Twitter,甚至当下最火热的匿名社交应用;大大小小,有名的没名的,统统都在跟社交化扯上关系。那招聘呢?社交化 + 招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在社交 + 招聘领域,已经有了很多的先驱者。比如LinkedIn,但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即便它在国外有三头六臂,但想在国内发展,它有天生的劣势。而国内的社交招聘网站呢?最出名大概有:优士网——主打高端商务社交;周伯通招聘——主要依托新浪微博;猎聘网——中高端人才求职,猎头是一大特色;大街网——我找工作时关注得比较多的一个网站;拉勾网——专注互联网招聘……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到,国内的社交招聘网站已经相当的多了(而且,这仅仅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仅仅凭我的印象来谈的),但总让我感到好像社交性元素并没有充分的体现,更多的却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诠释『招聘广告——简历』这样的一种求职关系;也有网站推出了类似『人脉』这样的一种关系,但更多的作用却是通过人脉来推广自己的网站,而没有利用这种关系来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周伯通招聘可能是利用社交网络最成功的例子了,在我印象中,他最初就是在新浪微博上孜孜不倦的推荐各种职位,为企业和求职者建立了一个通道。但是,个人觉得这种依托其他设计平台的方式,只能依靠平台提供的服务,功能上是有限制的。而他本身的招聘网站,却是中规中矩的发布招聘广告而已。

    大街网是我觉得社交元素最多的一个网站,这从它首页的版本划分中的『人脉』、『圈子』可以得到体现。其中『人脉』就是你在大街网认识的,或者通过第三方应用授权认证而获得的朋友信息,以此来添加好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圈子』就有点类似『QQ群』了,你可以建立、加入圈子,在圈子里可以发表及回复话题。网站会不停的向你推荐好友,也会通过你的微博好友、QQ好友等来邀请你加入大街网,以此拓宽你的人脉圈子(当然,不排除网站也是为了推广自己。其实我很怀疑那些邀请我加入大街网、或者请求添加我为好友的消息,真的是我认识的人主动要求添加我,还是网站本身的一个行为。很可疑)。

    拉勾网的官网浏览一圈之后,粗略感受如下:它是一个针对互联网垂直领域的招聘网站,社交元素并不多;它的优势在于对于互联网领域的职业划分的巨细无靡,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职位信息,你能想到的都在这里能找到。因此对于招聘企业来说,可以针对职位筛选到合适的人选;但它的论坛设置的板块看不出多少逻辑联系来,仅仅是对网站功能的简单补充,比如这里有『简历优化』、『合伙人专区』等等。而『合伙人专区』看上去是为创业的人准备的,里面的发帖也多数是征求技术合作伙伴的。

    不再过多的举例了,因为我使用过的网站并不多,说得越多错得越多。更详细的评测文章也许会在深入试用过后再写写。注意,以上观点不保证『独立客观第三方』。

    我的想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并结合我找工作时的一些经历。对于社交招聘,我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切入点

    互联网行业 + 校园招聘。

    为什么是这个角度?其实很简单,这也是我目前最熟悉的角度,也是最有资源的角度。同时,大家知道互联网行业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可见的未来也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你看看拉勾网里面的那些铺天盖地的职位信息就知道了。而选择校园招聘呢,这是因为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是最需要帮助的,他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和招聘方之间的信息是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并且,由于国内教育的缺失(我觉得是这样的),他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发展道路(这一方面我觉得做得比较好可能是金融相关专业的)。

    综合以上原因,我选择初期从这两点入手。

    目标群体

    从切入点就可以看出,我们的目标群体当然是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了嘛。这话没错,但是具体细分的话,还应该是本科二、三年级,以及硕士一、二年级的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应届生怎么办?招聘网站的目标群体居然不是应届生,网站站长的脑子烧坏了吧?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具有社交性的网站,而不是『需要找工作』——『找网站』——『找到工作』——『离开网站』这样的一锤子买卖。而对于非毕业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对于找工作的需求的周期更长,更容易培养起他们的社交需求和社交关系来。当然,有人会说低年级的同学们没有找工作的压力,所以没有这个需求。这可能是事实,但这个事实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才要把他们当做我们的目标群体,从一开始就去让他们知道职业发展规划应该提前开始,而不是等到毕业季了才做准备,那时已经晚了。

    而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当他们从本二、研一就开始接触网站,并一直关注网站,那么当他们找到工作,毕业之后,也就更有可能继续留在网站里面,为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帮助,提供社交的持续推动力。也为网站下一步的发展——社交化社会招聘打下基础。并且, 当找到工作还愿意留下来的同学,必定是喜欢社交,社交属性比较活跃的同学,对网站的发展会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那么毕业季的同学们,是不是一开始就放弃他们呢?当然不是,只不过,一开始可能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有限罢了。比如,可以为他们推送招聘会的信息等,也为将来服务毕业季的同学积累一些经验。

    特色服务

    如果仅仅是以上的东西,那远远不足以吸引用户,也跟其他招聘网站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因此,在网站上还要提供更多的内容和服务。我仅将我目前想到的一些简单说明如下:

    打通社交媒体:比如他在新浪微博上的发言,他的个人博客,他在Github上参与或者发起的开源项目,他在豆瓣上的书单,他在问答网站(知乎、Stack Overflow、Segmentfault)上的提问和回答等等。这些东西并不一定全都要求有,但是如果一个具有这些内容的应聘者,无疑会大大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提供职业发展指导:这个的具体措施我不了解,就不做详细说明。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我真的觉得在中国推行职业规划课程真的非常必要。虽然现在大多数大学都有这门选修课(或者必修课,我没有具体调查过),但这门课的效果究竟怎样,我觉得很值得怀疑。吐槽的话就不说了,也许是我自己在方面比较缺失——谨言慎行。

    提供企业实习机会:通过和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并且,不仅仅是提供实习的岗位,还要建立实习的追踪机制。让实习生和他的实习同事,实习上级可以就实习效果做双方互评——是好评还是差评,拉出来溜溜。当然,这个是实名还是匿名再做讨论——不要上演撕逼大战(呵呵,我邪恶了 )。

    建立技术背景图谱:既然要强调社交化,那么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相互的交流、项目合作等等。因此,在基于人与人关系,人与项目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人的技术图谱,包括他擅长什么技术,做过什么项目(项目的技术背景是什么),项目合作者对他贡献的评价,他自己的对技术的偏好和擅长等等,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将会是一个比较客观和公正反应。

    企业项目组公共主页:建立公共主页平台,并且是企业的项目组为基本单位,目的是使得企业和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在这个公共主页上,项目组的负责人可以发布他认可的信息(敏感数据、机密数据当然除外),而应聘者也可以就感兴趣的项目组和项目组的成员进行直接沟通。

    简历展示: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可供打印的简历,在网站还提供ppt展示的功能。这样,传统简历上的一句话,一个项目,就可以链接到一个精心制作准备的ppt页面,可以详细的展示应聘者的项目经历。既能充分展示应聘者的能力,也有利于招聘方更全面的了解应聘者的信息和综合能力。

    在线OJ平台、内推平台:这个就不用过多阐述了,虽然这些功能很传统,但是作为一个招聘网站,也是必须有的。当然,在实现细节上可以玩一些老瓶装新酒的技巧。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心里话。创业一直是我内心比较渴求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也知道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真的还不够,并且还停留在光想不做的阶段。现在一边工作,一边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等待时机的成熟。

    以上是最近自己琢磨的一些想法, 大致还是一些闭门造车、不成熟的东西。欢迎大家拍砖——轻拍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交招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vu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