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关于意大利营养午餐的新闻被曝光,是一件关于意大利小学,出现欠费学生无法用餐,只拿到「鲔鱼罐头和饼干」代替正常餐点的报导,引发了意大利社会的热烈讨论。民众对于该市长的做法,舆论一面倒地加以挞伐。初次阅读这则新闻,我也觉得市长的做法欠妥,不过慢慢深入讨论过后,却产生了不同的见解,甚至会理解市长的行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1670/b351ca5135475cec.png)
进入正题之前,我给大家科普一下意大利学生的午餐制度,意大利和中国有些地方学校一样,午餐费不含在学费里,需另外缴纳,但不强制规定学童一定要在学校用餐。一些不怕麻烦,或是小孩有特殊需求的家长,会将小孩接回家吃饭,再送回学校。除了少数(例如私立学校)有厨房,可烹煮午餐之外,大部分的学校将午餐外包给外面承包商,每日菜单不同,但每个学生的食物都一样。
若不想吃学校的食物、也没时间回家吃,可以自己准备,大多数的家庭,为孩子们准备的都是简单的冷食,因为学校并没有「微波炉」,无法加热食物,且意大利的饮食文化,也不太吃再加热的东西。不过整体而言,自行带食物到校的比例非常低──换言之,多数没有回家吃饭的学童,都在学校吃著相同的菜色,此时,「只能吃饼干」的孩子,就显得非常突出。
回到新闻,从道德层面来看,我和社会舆论站在同一阵线。看到学生──尤其是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遭到差别待遇,心里除了难受,还忿忿不平。若该女童的家庭,经济真的有困难,导致无能力缴交午餐费,校方这样的作法,等于是让女童被贴上标签,承受大家异样的眼光,非常不应该。
但,如果实情更复杂呢?
据媒体报道,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该市市长于2018年年底推行的「催缴政策」,其目的是要打消家长积欠的学杂费账目,避免儿童教养的成本被转嫁回学校负担、让全民买单。以营养午餐为例,只要学生家长逾时未缴餐食费,「欠债」学童将先得到「两顿宽限餐」;但若家长仍不缴钱,学校这才会依法启动「罐头机制」,只准欠费学生领到苏打饼乾与鲔鱼罐头。
有人认为这是将社会阶级问题摆在台面上讨论,变相惩罚弱势家庭。但是其实不然,父母仗著国家保护未成年孩童的善意,故意拖延、甚至不缴纳费用。这本身就是对制度的践踏,虽然最后以意大利国脚热心捐款女孩一年的午餐费用,但是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是否值得大家去思考呢?每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总有善心人士主动捐款,但治标不治本,一年过后,问题还是存在──个案频传,说明这起单一事件背后,潜藏了更大的问题。
实际上,真正的弱势,政府会有一定的因应措施,理论上不应该出现缴不出钱的问题;反倒是那些恶意欠缴的父母,糟蹋了善心人士的好意,才是问题的症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