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答顾东桥书》,心得如下: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二一是强调将心与理合二为一,也就是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的人性论。阳明先生学朱学之时,最疑惑之处是朱子对“格物”的解释。朱子认为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务必格尽天下之物,才能全知。而阳明先生以为既说连一草一木都有自然之理,凭一己之力如何尽天下之事理?长期以来,阳明先生始终无法借助朱子学说解开谜团,因此迫使他设定朱学的谬误,另外谋求正确合理的解释来表达自然天理。皇天不负苦心人,在他37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而创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学说。简言之,朱子认为物格知至,先生则认为致知格物,并且强调心与理的统一。同时我们从先生身上还应该学到其最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对固有的东西提出质疑,并潜心研习找到不同的答案!这启发我们,不要无原则地迷信领导言论,不要照搬先贤学说,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二二是学、问、思、辨、行之间的关系问题。先生用大量的笔墨,,反复比拟、反复论证,最终还是落实在一个“心、理合一”、"知行并进"上。阳明先生认为,成就一件事或理念,必须知行并重,知而不去行动、实践,便不算其知。因此,先生历来反对空谈。空谈不足以成事,笃行才有事业成功的希望,此点正是阳明心学至今仍具实用价值的原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我们每一个人需终生去修行的。"做行动的巨人!"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二三是此段分析了后世学者之所以将知行分成两截的根源所在。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中的“格物”和《易经》中的“穷理”,大义相近,但也有其微妙的区别。穷理,囊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功。说穷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全含藏其中了;而说格物,却必须再说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格物的功夫才会完整而严密。如果片面地强调格物,便是忽视了行,所以,知行便分成了前后两截。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