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
真正的长假(我读余秋雨)

真正的长假(我读余秋雨)

作者: 钤花客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18:13 被阅读62次

手里的《回望两河》读得很慢,才读到“仁者乐山”,读到奥地利。有些渺渺茫茫摸不着筋骨的感觉,甚至连皮毛都没捋住。

从地域概念到人文古迹,从精神长河到文人感慨,只能举头仰望,却有几分感慨要付诸于文字,所以只能顺着余秋雨的文字展开碎叶式的感想。

本人不才,知识浅薄,要谈历史,不是“科班生”,要谈艺术,难免贻笑大方。如果说爱音乐,可以写点拙见,因为维也纳并不久远。

音乐是艺术,维也纳因音乐存在。

也许当艺术如潮衣簇集时,审美就最容易接近疲劳,奥地利.维也纳像一名不怒自威的长者看待音乐,他在这方面不予他人显耀之机。

那些在他眼里的伟大与惊奇也就全化作了朴拙,许多人丈量他的褒贬,他却离开众人的视线,悠闲投入其他领域,却似乎没有半点长进,按余秋雨《回望两河》-仁者乐山的文句表意,巴黎、伦敦、柏林的现代精神,他没有。他就在现代与古典之间僵立着,有些窘态。

有些姿态就是那样,维也纳也应该如此,像历史人物的命途一样,来不得假想的半点干扰,但是时间却干扰地域的精神走向,里面的繁复多变,又有太多个假想可以成立。

一种精神的成立,需要古典,需要现代,更需要融合。

也许当古典如土墙破败时,时间最容易接近谎言,古典像个远古“野”人躲藏起来,多多少少封存了他的秘密,于是讹传四起,所以人们至多是注重他的神态,不再注重皓首黄卷的韵味,只要神态有了,就可以去旧迎新,反倒让新潮充斥了思想,让传统成为过去。所以,维也纳更喜欢庄严后的远望。

庄严太久,只能远望,先河太长,只能喟叹。

不仅仅是喟叹,更多的是惊诧,罗马因长假一时万人空城,埃及人因前人太过劳累才那么慵懒,也就无以为奇。

我们步履仓促又激进,生活、工作、家庭,仿佛都融为一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假,而西方不少国家却深处桃园,和乐而悠闲。

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如果中国像罗马能把长假看作是人生的重点,以至于把工作都推到一边(不要说他们都有钱,很多欧洲人也在穷游,而穷游的地点有很多,不一定出国,他们可以选择就近的小镇租房或选择野营),那么,我们何时可以这般悠闲?

你会说这是痴人说梦,说中国人多,说中国土皇帝似的阶级管理制度不会有如此喘息的机会,还会说有钱哪儿不能玩啊,穷人只能羡慕。

是啊,国人基本认同这点,从大秦中央集权开始,帝与民,官与民,奴性已深植骨髓,代代相传,千年冷雾一过,虽醒悟,却茫然,茫然于自由与权利之边,奔波于残羹与肥肉之间,百姓闻一闻香,就已知足,身体仍被桎梏,我们喊着号子,终日辛劳,不敢懈怠,宛如一群老牛。

相关文章

  • 真正的长假(我读余秋雨)

    手里的《回望两河》读得很慢,才读到“仁者乐山”,读到奥地利。有些渺渺茫茫摸不着筋骨的感觉,甚至连皮毛都没捋住。 从...

  • 《空岛》-余秋雨【原创】

    关于余秋雨 每个人都应该读余秋雨。我读余秋雨,是在中学,《千年一叹》《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初读...

  • 秋雨散文

    余秋雨的书对我影响非常大。 第一次真正读余秋雨的书,那是2006年高考刚结束,大伯推荐给我的《山居笔记...

  • 我读余秋雨

    文Ι拼搏的小豆豆 初读余秋雨的书我是没有顺序的,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便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了。 读的多...

  • 从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两处错别字说起

    首先声明一下我读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正版《山居笔记》,不存在盗版印刷的问题。再有我对余秋雨先生是十分仰慕的,读...

  • 走近余秋雨,收获特别的自己

    以前倒也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但是像这样成系列地来读他的书,还是从这个长假开始的。 假前的一个周末...

  • 读《余秋雨散文》

    这本散文集,很有深度。从宏观上梳理了中国文脉,又对每个时代具有代表的人物进行了著述。 我之前断断续续的看了些书,中...

  • 读余秋雨散文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拜读过余秋雨老师的大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霜冷长河。最初知道余秋雨老师是因为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

  • 初读余秋雨

    今日,在微信中读到一篇余秋雨告别演讲:《不要在烂阅读中浪费生命》,对其中所讲的阅读和生活品质议题有些感触,对先生阅...

  • 读余秋雨有感

    刚开始,我是想读古诗词、古典文学之类的,来提高的我写作水平的。后来单位寄过来一部分书籍,应用类、励志类、古典类、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正的长假(我读余秋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ad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