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那些煽动你情绪的文章。
学习并运用批判性思维。
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这两天有个热闹。


上面提到的自媒体据说是咪蒙系的。
一、作为煽情主义[1]的典型代表咪蒙系的文章,通常有几个特点:
1、煽动读者的情绪

如果不煽动读者的情绪,引发读者的共鸣,读者不会买账,也不会转发。
2、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例如:
官都是贪的(无官不贪)
商人都是奸的(无商不奸)
野生动物比家禽好吃
天然的比人工合成的好
这些观点在认知心理学上属于“认知偏差”。人类的认知偏差高达上百种,以下为常见的20种(我偷懒从网上找的)。

3、深谙人性,用产品思维写文章
所有和人性相关的话题,都能出现在这类文章的标题中(一篇文章的标题候选高达几十个)。
产品思维写文章:
面向的读者群体特征是什么(大众还是小众)?
这个群体最关心什么(金钱、情感......)?
如何合理的安排文章节奏(200字必须要插入一个金句)?
文章的跌宕起伏(嗨点是什么,怎么分布)?
怎样编一个合理又出人意料的故事(刺激读者)?
怎样能够体现读者的优越感(利于读者转发传播)?
......
4、用病毒传播理论来武装营销
非真实信息(谣言)——不明真相群众(感染)——迅速转发(传播)。

重要性:发生的事件对你的重要性。
敏感性:能够让你敏感的程度。
模糊性:事件的可靠信息程度。
官方权威:事件中,官方发布的消息量。
公众理性:也就是公众的判断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大师都说过,营销就是讲故事[3]。

兴许你已经发现了,讲道理的文章会让你打哈欠,讲故事的小说却可以让你废寝忘食。
为什么呢?
因为道理是抽象的,而故事是具体的。人类的大脑十分不擅长思考抽象事物,反之,喜欢具体的故事。
一个认真负责的自媒体可以几个月甚至半年去不同的地方采访不同的人,收集故事。一个只为了赚钱骗流量的自媒体则会编一些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个朋友”、“一个同事”等等)。
二、那么我们怎样来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清醒,避免被情绪控制?
1、停止转发
谣言止于智者,同样的,虚假文章也可以止于智者。不转发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至少可以避免以后被打脸,请参见《双黄连事件》,认知偏差中的“权威效应”[4]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管转给你的人是你的朋友还是同事,先不要转发。
不妨这么想想:
如果这消息是绝密的,你会轻易转出去吗?
如果这消息是谣言,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是网上随手可以得到的信息,转发出去不值钱,为什么要转?
转发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让别人觉得自己消息灵通?还是引发争议?
......
2、冷静思考
一旦你发现自己情绪激动,请先冷静下来,因为这个时候控制你的,是杏仁核,而不是大脑皮层。
杏仁核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绪,奖励和记忆。
不是这个。

是这个。

大脑皮层[5]是大脑最外层的那一部分皮质,它负责对传递来的信号进行理性思考。
外部刺激都会传递到大脑皮层,但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时间是传递到杏仁核的时间的两倍,大概24毫秒。
到达大脑皮层后,大脑会进行复杂的的神经反应,会对当前的信号反复的理性思考。然后这些信号再传递到杏仁核,会引起杏仁核恰当的反应。这个神经回路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理性脑。
但当我们因为阅读文章激发了情绪(恐惧、愤怒、担心等),此时杏仁核就开始掌握大脑的控制权,为了快速处理外部信号,脑已经完全短路,神经信号只是从丘脑到达杏仁核,那么此刻就会完全出现本能的冲动反应,感性完全压倒理性。
当我们处于极度愤怒、焦虑、恐惧、狂喜、兴奋的时候,我们大脑理性思考的部分就会完全失去作用。
3、求证来源
冷静之后,我们可以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看看是否已经有人开始证伪或者打脸。
判断顺序:
消息的最早来源出处在哪?
传播者是谁?是否专业人士?
是否有反对的观点?
文章引用的内容是否有出处?
文章内容是观点还是事实?
参考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11654/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605636#ref_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489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