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继续读关于阅读的书。
周末读完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开启了秋叶和秦阳的《阅读七堂课》。
读完《洋葱阅读法》之后,按照之前学的制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对觉得有趣和重要的部分,做了标记。
因为读的是电子书,所以,标记就是简单的截图,做笔记就比较繁琐,要回去一页页的翻,真是“读书一时爽,一直读一直爽,一到笔记就犯难”。
《洋葱阅读法》可读性非常强,相比于前面介绍的几本书,内容较为基础,适合新手阅读。
全书将阅读设计为一场游戏和七个人物形象,分别是鹦鹉、章鱼哥、剑士、导航员、机械师、掘金匠人、黄金海盗团分别对应大脑、碎片化阅读、快速阅读、阅读卡片和笔记、主题阅读、深度阅读、阅读和变现。
让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和易于理解。
全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关于阅读的本质的说法。
作者说“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太接地气了。
比起那些高大上的说法。
这才是每个普通人能触及的读书方法。
首先,阅读应该非常个性化,按照每个人的状态,理解能力,感兴趣的内容,阅读的目的以及时间和精力状况来读书。
离开了这些谈读书,不现实。
其次,阅读的内容,不管是纸质书、电纸书,还是一篇文章都应该以能理解为前提,哪怕是部分的理解。
第三,学习的本质是获得知识、培养技能、产生认知,所以,阅读应该有所获,根据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行输出,内化和应用,这是持续阅读的原始动力。
这样的阅读才是完整和愉悦的。
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追根溯源。
分析了大脑的结构和阅读的关系。
我们的大脑分三层,分别为爬虫脑(原始脑)、哺乳动物脑和皮质脑。三层大脑分别对应本能应激反应、情绪和理性。
阅读的时候,要先经过第一、第二层大脑的检查,如果阅读的内容是你没有接触过的、不感兴趣的或觉得没用的,那么它们就会感到不安,会把大部分的信息过滤掉,就会难以读进去,觉得痛苦。
所以,阅读的最开始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知道阅读的目的,如果既没有目的,又不感兴趣,那就读不进去。
读到这里,是不是大舒一口气,其实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读什么不重要,只要能让自己读下去,尤其是小朋友刚接触阅读,要以兴趣为主。
比如很多家长觉得国学很重要,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就逼着孩子每天诵读,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让小朋友读《论语》、《弟子规》,事实上她现阶段最喜欢的还是卡梅拉系列,百读不厌。
对于原来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可以从一篇公众号文章或者短视频文章开始,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读起来,每天利用碎片时间读一点,慢慢养成习惯。
在选择书本的时候,在同类书籍中,挑选难度较低,结构性强,图文并茂的书籍。读的过程,觉得有难度,可以借助音频和评论性文章辅助阅读。
孩子的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没有记住、有没有完全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读下去,先完成再完美。
不懂的地方先放着,后续理解能力提升了,可以回过头来再读。
万事开头难,迈出了第一步就是成功了一半,培养阅读习惯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也要记得奖励努力的自己和小朋友,不光是物质层面的,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
要让自己(小朋友)的努力被看见,比如将自己阅读的体会、感想、思考转变成文字进行输出,如发发朋友圈、家庭群等等。
我们经常讲“知行合一”,但往往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一回事。
昨天中午在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觉得已经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大概构思了一下这篇文章,想象中应该是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写出来的时候却是很生涩,对于书的理解还是不全面、不深入。
所以,输出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所有的瑕疵一览无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