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干货

作者: 落地逃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3:50 被阅读2次

1.质量控制

 *趋势分析:

 *帕累托图pareto:利用(缺陷)分布评估来指导纠错行为

  排列图是指:将问题的原因或是状况进行分类,然后把所得的数据由大到小排列后,所绘出的累计柱状图

  因果图是指:用枝状结构画出因果关系的图。它将影响品质的诸多原因一一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对于确定正确的对策方案有帮助。

  散布图是指:以点的形式在坐标系上,画出两个对应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图,也称之为散点图、相关图。它用于确认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系统,有助于判明原因的真假。

  直方图是指:对(同一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并根据每一组所分布的数据量画出柱子状的图,也称“柱状图“。它方便弄清众多数据的分布状态,了解总体数据的中心和变展异,并能以此推测事物总体的发展趋势。

  检查表是指:以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简单整理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有人称之为“调查表”、“统计分析表”、“查核表”,它简便、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

  分层法是指:按某一线索,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统计的方法,也有人称之为“层别法”。它寻找出数据的某项特性或共同点,对现场中的即时判定有帮助。

  控制图是指;用统计方法分析品质数据的特性,并设置合理的控制界线,对引起品质变化的原因进行判定和管理,使生产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时间序列图,有人称为“管制图”、“管理图”。

2.UML9种交互过程模型

*序列图:序列图是用来显示你的参与者如何以一系列顺序的步骤与系统的对象交互的模型。顺序图可以用来展示对象之间是如何进行交互的。顺序图将显示的重点放在消息序列上,即强调消息是如何在对象之间被发送和接收的。

类图:类图是描述系统中的类,以及各个类之间的关系的静态视图。能够让我们在正确编写代码以前对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类图是一种模型类型,确切的说,是一种静态模型类型。

部署图:是用来建模系统的物理部署。例如计算机和设备,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部署图的使用者是开发人员、系统集成人员和测试人员。

对象图:与类图极为相似,它是类图的实例,对象图显示类的多个对象实例,而不是实际的类。它描述的不是类之间的关系,而是对象之间的关系。

用例图:描述角色以及角色与用例之间的连接关系。说明的是谁要使用系统,以及他们使用该系统可以做些什么。一个用例图包含了多个模型元素,如系统、参与者和用例,并且显示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泛化、关联和依赖。

活动图:描述用例要求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有利于识别并行活动。能够演示出系统中哪些地方存在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和系统中其他组件的功能如何共同满足前面使用用例图建模的商务需求。

状态图:描述类的对象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可以捕获对象、子系统和系统的生命周期。他们可以告知一个对象可以拥有的状态,并且事件(如消息的接收、时间的流逝、错误、条件变为真等)会怎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影响这些状态。一个状态图应该连接到所有具有清晰的可标识状态和复杂行为的类;该图可以确定类的行为,以及该行为如何根据当前的状态变化,也可以展示哪些事件将会改变类的对象的状态。状态图是对类图的补充。

协作图:和序列图相似,显示对象间的动态合作关系。可以看成是类图和顺序图的交集,协作图建模对象或者角色,以及它们彼此之间是如何通信的。如果强调时间和顺序,则使用序列图;如果强调上下级关系,则选择协作图;这两种图合称为交互图。

构件图 (组件图):描述代码构件的物理结构以及各种构建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来建模软件的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图由构件标记符和构件之间的关系构成。在组件图中,构件时软件单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一个文件,产品、可执行文件和脚本等。

3.生命周期模型:

a.瀑布模型

优点:可强化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例如,结构化技术);严格地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

缺点:“瀑布模型”是由文件驱动的,用户只能通过文档来了解产品是什么样的,但是用户仅仅通过写在纸上的静态规格说明,很难全面的认识动态的软件产品。瀑布模型几乎完全依赖于书面的规格说明,很可能导致最终开发出来的软件不能真正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使用范围:客户要求清楚全面,开发人员对软件应用领域很熟,用户使用环境稳定,用户参与开发要求度低。

b.快速原型模型

优点: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定义,容易适应需求的变化;有利于开发和培训的同步;开发费用降低,开发周期短,对用户更友好。

缺点:客户与开发者对原型的理解不同;准确的原型设计比较困难;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创新。

使用范围:对所开发的领域比较熟悉而且有快速的原型开发工具;产品移植或者升级。

c.增量模型

优点:采用增量模型的优点是人员分配灵活,刚开始不用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如果核心产品很受欢迎,则可增加人力实现下一个增量;可以起到先发部“镇静剂”的作用。

缺点:并行开发有可能遇到不能集成的风险,软件必须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使用范围:对已有产品的升级或者新版本的开发;对完成期限要求很高;对所开发的领域比较熟悉而且已有原型系统。

d.螺旋模型

优点:设计上的灵活性,可在项目的阶段进行变更;以晓得分段来构件大型系统,是成本的计算变得简单容易;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了项目不偏离的正确方向以及项目的可控性;能有效的和客户进行交互。

缺点:采用螺旋模型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识,在风险较大的项目开发中,如果未能及时标志风险,势必造成重大损失;过多的迭代次数或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

使用范围:只适合大规模的软件项目

e.配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是什么?软件配置管理就是软件配置管理。如果再多说几句,那就是:它是关于不断演进的软件资产的管理。这涉及到存储和安全;涉及到记录它演进的历史;涉及到让修改和变更井然有序,避免出现版本丢失、版本覆盖等混乱情况

活动:配置识别与监理基线-建立配置管理系统-变更控制-版本管理-状态配置报告-配置审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题干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ej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