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考试研究,构建口语交际复习课的“双循环”》作者:易晓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评价提出了这样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一、口语交际类考题的特点
1.考点覆盖全面。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根据说话的场景及目的的不同,可将口语交际分为独白类(包括主持、讲解、介绍、讲述、演讲、发表观点等)和对话类(包括讨论、劝说、应答、采访、邀请、建议等)。
《语文课程标准》都应是唯一的命题依据和评价准则。
2.情境类型丰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三种类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类考题基本以“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而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又占了绝大部分。究其原因,一是这两类生活情境空间更广,能考查出学生所具备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开放性”的特点;二是这两类生活情境更适宜用来设计各种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运用语文规律,体现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从试题呈现方式来看,有下面两种情况值得注意,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可以着重关注。
3.能力指向有别。
情境由简单的“人物+事件”构成,着重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只需运用“口头邀请”的交际规则即可完成任务。
情境由“人物+事件+辅助材料”构成,着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准确表达的能力,学生完成该题需要先根据任务要求,对辅助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再转化为言语信息。
情境由“阅读材料+人物+事件”构成,着重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材料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该题需经过这样的思维过程:明确任务内容;阅读材料二,获取相关知识;迁移、运用获取的知识确定说话的内容;根据“建议”的说话规则完成说话任务。
可见,情境结构越复杂,越能测试出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试题命制“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4.呈现方式多样。
在笔者统计的70道考题中,除5道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直接考查口语交际“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交流”的交际规则外,其余均为简答题。呈现方式统计如下:
作为语文基本能力的听说读写应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截然分开。由上表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类考题灵活度非常高,几乎可以在试卷上任意一个板块出现。其中,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两类考题结合呈现的试题占比较大。这是因为这三类考题具有活动性、开放性强的共性特点,且都对情境设置有要求,适宜组合在一起进行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