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写道:
凡是不务正业、没有被职业工作搞得疲惫不堪的人,是没有娱乐可言的。合理安排娱乐时间的技巧在于,应当在娱乐的时候,既能够使操劳而疲惫的那部分身心得到放松并重新振作起来,又能够去做一些不仅可在当下获得快乐和舒适,而且可在将来获益的事情。
这段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说娱乐的意义就是调节工作的疲惫,因此不努力工作的人就无所谓娱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那种体验,就是一连好几天,什么正经事都不干,除了三餐和必要的休息,就是单纯地泡在电视剧或是网络小说里面。这样的日子一开始会觉得很爽,但是很快就会厌倦,原先喜欢看的剧和书,都觉得没意思,甚至会出现抑郁的倾向。
这个状态很好地印证了洛克的话,不正经干活的人不足以谈论娱乐。娱乐就是生活的甜点,不吃就会渴望,偶尔吃一次会觉得美味,但是如果以甜点替代正餐,顿顿吃,天天吃,那不得吐了。
这种要“吐”的感觉是有生理学依据的。长时间沉溺于某种娱乐中,人会产生脱敏反映,导致脑中的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水平下降。多巴胺就是人类快乐的来源,多巴胺的水平下降,快感自然降低,所以就会导致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欲望下降,觉得干啥都索然无味。如果更严重一点,还会导致脑前额叶功能退化,使冲动控制能力和预知后果能力降低,这就形成了严重的成瘾机制。
如果不及时纠正,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很多有钱人最后都成了瘾君子,因为长时间沉溺于普通的娱乐中,产生了脱敏反应,这些娱乐渐渐地不能再给他们带来快感,如果还想维持原来的多巴胺水平,就不得不去追求更高强度的刺激,就会堕入罪恶的深渊。
洛克这段话的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娱乐也分档次,高级的娱乐应该是技能在当下感到快乐,又可以在将来获益。
这个很好理解,娱乐嘛,有的就是纯消耗,比如打游戏,费时费精力费电,但是长久看来,没什么太大的价值。但是有的行为,例如运动健身,不仅能在此刻感到放松和愉悦,长期坚持,还能有助于健康,让你有一个好身体,也就是所谓的“复利”效应。
不过娱乐能不能产生复利,不仅看娱乐本身,还得看你如何对待娱乐。比如同样是追剧,有的人的看的时候乐不可支,看完了也就看完了,再没别的任何收获。但是有的人就会在吃饭的时候和人聊天,说这个剧如何如何,别人听的津津有味,拉近了同事关系,这就成了社交货币。更进一步,可以写成影评,可以加入社群参与讨论,还可以作为写作时支撑论点的素材,这些行为,都为追剧带来了额外的受益,长期来看,也都会对人的成长带来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