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4日与节俭、老姚、老潘自驾游太行八陉之白口陉。到18日是第五天了,一大早起身,不到八点,就行驶到潞城区黄牛蹄乡辛安村,游览了省保单位玉皇庙和国保单位原起寺。接着行走山路,东拐西绕,大约近十一点钟,驶到了平顺县西北23公里龙耳山里的国保大云院。
这是一座位于山窝里的庙宇,安安静静,环境宜人。守门人是一对年纪五十左右的夫妻,看我们几个都是七十以上的老人,就让我们自己进去参观游览。
说实话,我对古建筑的结构并不太懂,只知樑柱斗拱等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参观古建筑时,一般是将樑柱斗拱拍摄下来,回来参考有关资料再琢磨。
这座大云院,亦称大云寺,据院内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敕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记载,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至天福五年(940年)建大佛殿、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仙师圆寂,于寺外西南隅建造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清康熙三十一年夏(1692年),山里发洪水,将寺庙的“殿宇僧舍漂流无存”,唯留弥陀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现在寺庙的其他部分,都是清康熙后重新修葺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全面修复寺院,民国九年(1920年)添建了三佛殿,始成现状。
现如今,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原作的弥陀殿,是全国仅存五处五代木构建筑之一;更珍贵的是殿内尚存二十一平方米的壁画,虽然现在已经漫漶剥落,但仍然是迄今为止我国同期寺庙道观中仅存的五代壁画。
我对山西古代的壁画有个小小的心结,2010年我在单位主编了《图说“山西舞蹈史”》一书(图一)。因当时的水平有限,加之单位的收藏资料也有限,更兼计算机网络尚不普及,检索有缺憾,以致后来——尤其是悠游山林后——游历了不少地点,看到那么许多可兹参考的壁画,感到这本书籍的缺点之一:就是在壁画方面采用的资料较少。遗憾与惋惜之余,但凡见到壁画,无论是在古戏台、庙宇、民宅或是陵寝,都要仔细观察揣摩。这次在黝暗的大殿里,我将相机的感光度(ISO)调至最大,赶紧拍了起来,后又用手机又拍了一圈。(壁画)
参观完院内庙宇,出的院门,节减他们在远处围着一座古石塔向我招手,过去低头一看,说明牌上写着是:五代古塔,抬头一看竟然激动地打出了个机灵:它的上边雕刻有舞伎歌舞及伴奏图样!(七宝塔)
编纂《图说“山西舞蹈图史”》时,因当时看到的山西各朝各代资料片子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倦”综合症,加之编成出版时间长久了,一时竟记不清这座石塔上的舞蹈雕刻收录到《图说》里了没有,只是调整好相机,不断地拍摄着,留下了比较详细的资料。
七宝塔是用青石雕造的,原来是七级八角石雕形制,每层的石雕图案和纹饰都不同,非常独特。后来被泥沙半淹。挖出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大胆盗贼深夜潜来,捆绑住守庙人,推倒了七宝塔,大约是太重,文物贩子只盗取走大约两层的雕刻,后来人们再立起宝塔,就成了现在这样的五层了。
还算不错,基本形状留下了。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
第—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
第二层的八面束腰上,每面雕刻壸门(壸读音为kǔn,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作为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的壸门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而作为装饰样式的壸门自商代就已经在本土出现。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张驭寰认为,“壶门实际上是佛教常用的佛龛,将龛窟形象取下,进行线刻,就出现了壶门。”壸门的轮廓有圆弧形、长方形、扁长形等,通常是上端中间有突起,形状犹如葫芦壶嘴。佛教建筑中能显示尊贵的入口之处一般都会采用壶门样式,如佛道帐、佛龛和佛堂,其内部常常雕有佛像、菩萨、佛教题材的故事以及植物、动物等图案),壶内有两个或三个伎乐人,起舞的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伴奏者栩栩如生,每个人物神态不同,所持乐器也不同,有琵琶、三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夹腰鼓、鼙鼓、响铃、云锣、响板等乐器,还有弹指者,他们或认真伴奏,或持乐器伴舞,形态曼妙。(图二八幅)
回来查看《图说》一书,发现那时收入了四张七宝塔的舞蹈浮雕照片,也算没有太过孤陋寡闻吧。只是编篡出版时间长久,我的记忆不清晰了。当时的编篡构思,是把隋唐五代时期归为一节,在该时期众多的舞蹈资料中,入选四张,也可以啦。(图三、四)
下边是《图说》书中关于大云院石刻的说明:
大云禅院创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大云院外的七宝塔创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是禅院高僧的舍利塔。画面的舞伎均着贺领窄袖上衣,胸前有旋形饰纹,袖管长可过膝,下身系四叶曳地舞裙;赤顶或戴小圆满帽(个别有瓣纹),惟一人头巾浑裹,前出猫耳形尖角。脚部均穿高筒靴,面部多有络腮胡须。乐伎则袖管短而露手,便于演奏。所操乐器筚篥、琵琶、腰鼓、笙、横笛、方响等。从乐舞伎的服饰、头饰及面部胡须来看,极似少数民族,即隋唐时期大量传入中原地区的胡部乐舞。其特点是均作三人构图,其中都是二个乐工,夹一个舞人在表演,舞者重心偏移很大,生动活泼。图为石刻之一,横笛、舞伎、拍板。
篇幅关系,本文不拟对歌舞伎细致研究分析。
七宝塔的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
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
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
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确实是石刻艺术的杰作。(图五)
殿内东壁,绘有维摩变相佛教故事壁画,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一边奏乐一边起舞,表现出仙态神姿。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势至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后面画“西方净土变”,云气缭绕,菩萨、天王、侍从等参插杂其中,上部天宫楼阁悬空。各像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其中有片段真可入《图说》。(图六、七、八)
要说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特殊时期,其时建立的诸国,华夷混杂,纲常悖乱,政权更替频频。
第一个建国的是后梁。由沙陀人朱全忠建立,享国只有16年。第二个政权是后唐,是由另一个地方实力派李克用之子唐末节度使李存勖所建,李存勖也是沙陀人,属汉化的胡人,立国14年。第三个政权是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国祚12年。第四个政权是汉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3年后,后周建国。后周是五代最后一个国家,由郭威所立,他死后传给了养子柴荣,不久柴荣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灭亡,享国9年,北宋建立。
虽然前三个政权都是沙陀人所建,但是,那时候,经过无数次南北战争,北方汉民族已严重胡化,而部分少数民族汉化的也不少,正所谓民族融合时期。而后唐庄宗李存勖很有意思,他孔武有力,有军事才能,但为政缺乏智慧,疏忌功臣,他却极度喜好文艺,不但会填词,他更爱唱戏。“庄宗(李存勖)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新五代史》。李存勖少年时就非常喜欢俳优之事,通晓韵律,能亲自谱写曲子。他少年时生长于晋阳城(今山西太原),那里的百姓能传唱他谱写的曲子,人称“御制”,一直到北宋欧阳修作《新五代史》时还有遗存。李存勖对伶人十分喜爱,常常和伶人们一起上台演出,描画着油彩,丝毫不比那些职业伶人逊色。李存勖对此颇为得意,自取伶名“李天下”。如此治国,国家不灭才怪!。
尽管五十多年的短暂历史在战火兵燹中瞬间而过,山西仍然保存下来了三座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除了这座大云院,还有平顺县的龙门寺和平遥县的镇国寺,并留下了一些沾带时代印记味道的歌舞遗存,也属正常。它们在风雨飘摇、历史旋涡中坚挺到现在,这些遗留痕迹也是弥足珍贵的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56a09c05bfab2a1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b3f521521dcf358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9f9665de73cddaa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687bc35305d8956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03899/cf27d0ec82228ee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