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大学生活想法
成为孤独的专注者——关于“社交”的碎碎念

成为孤独的专注者——关于“社交”的碎碎念

作者: 张木匠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23:25 被阅读125次

    • 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 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 找准自己的社交定位,少做无用功,不要把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搞混。

    • 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 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 恋爱和婚姻要保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 用人情来模糊化社交上的等价交换,是想占便宜,因为人情按“个”计算,而不是价值。

    • 情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智商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并不以是否懂得做某些特定的事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达成预定目标为判断准则。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当平行交流或实力不明的时候,多数人都会想争得比对方更大的话语权以建立交往优势。因此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试探他人的界限范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尽量保证和平的前提下,替自己谋到更多的利益。

    就拿开车来说,在没有隔离栏的路上,新手通常会尽量往右靠,但老司机会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你该尽可能往中间走,这样才能在跟对面来车的博弈中争取到更大的可避让空间,避免因突发避让撞到右侧的非机动车或行人。当我们通过擦边球触碰到他人的警戒区,察觉到对方的抵触心理时,会暂时退出来,然后在潜意识里画上一条警戒线。在重复上述行为几次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区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

    尊重他人的界限如果说划清自己的领地界限是我们在交往时拥有安全感的先决条件,那么尊重他人的界限则是维持交往的重要因素。前者让自己保持愉悦,后者让他人感到愉悦。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个因素,有质量的交往才能长时间地维持下去。

    但在熟络了,甚至是交往的频次变得很高了以后呢?我们越走越近,工作、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多,尤其是当我们在人情往来之中,都自以为对对方还有一点恩惠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控制住自己不踩过界呢?很难。

    真正的高效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种交往界限才是刚刚好的,是温暖而有安全感的,独立而又负责任的。

    我们情感的对象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他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情感,我们付出得越多,情感就越浓烈。

    所以,所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什么?很遗憾,世俗认知中的亲情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情感。如果父亲与子女从母亲怀孕开始就素未谋面,几十年后相认,他们之间是根本没有亲情的。如果看似有,那一定是诸如“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不认爹娘就是不孝”等错误认知和社会道德压力在起作用,这不是情感。

    很多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常常是单向的,父母千方百计讨好孩子,孩子却并没有同父母产生互动,所以仅仅是父母把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那么父母自然对孩子有感情,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心血有感情。但孩子并没有,所以孩子怎么会对父母有感情呢?就算孩子有那么一点点“感恩”,那根本就是靠教育强行洗脑出来的,并非出自人的天性。一旦有利益大过了背弃教育的羞耻感,这种模式马上就会崩溃。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一个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状态,那么就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不要以为这是压榨孩子,其实一味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自私,但我们的教育却常常把这种自私扯成无私,实在是荒谬之极。

    婚姻制度并非天赐,而是人为,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设立的。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它使得社会状态相对稳固。孤家寡人更容易做出一些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有配偶、有子女就有了牵挂,人就多了一层顾虑,更容易管束。对于个体来说,它使得多数人减少了生存成本,本来夏天开空调,一个人付电费,现在两个人挤一个地方,开一台空调两个人受益,费用也可以均摊,长期搭伙过日子就有助于减少支出,其他成本也是同理。社会总的生存成本减少了,总效益自然增加,于是,统治阶级和个体就一拍即合,弄了个婚姻制度出来。

    世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爱是其中的一种情感,当然也一样。先别急着用现有的观念进行排异,试想一下,无论是偏好颜值也好,喜爱性格也罢,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

    “爱”也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其他东西同理,而走入婚姻则是众多相关利益互相博弈后的决定。是不是没有那么高大上了?这就对了,若是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企图,没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复存在。

    中国人讲究人情,主动做足面儿上的礼数,一般两个原因至少占一:一是被社会口水裹挟,认为想融入大众群体就只得跟着行事;二是想占便宜,希望用人情来模糊化自己的目的,试图用低价值去交换高价值。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亲戚关系讲的是“情”,对利益交换的感觉淡一些,在这里低价值的人更容易与高价值的人攀上。而人情又是按“个”来计算的,并不以价值大小为转移,于是,就给了很多人“钻空子”的机会。

    其实“情商”这个词,我对它是有保留意见的。情商,是一种对关系的处理能力,可以分为处理与自己的关系的能力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很多人以为看上去忙忙碌碌的社交状态就是情商高的表现,其实这是对情商的误解。

    许多人并不清楚,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

    选择孤独的专注者这条路的人,社交就不该是你的工作重心了,基本能推的社交要全部推掉,别怕得罪人,因为对你而言,绝大多数人除了浪费你的时间外,毫无价值可言。你要将几乎所有可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专注自己的进步,只能分出一小部分到节骨眼儿的必要交换上,只是为了提升进步效率。

    这里有个例子,就是乐视的创始人贾跃亭。贾跃亭就是一个典型的孤独的专注者,莫看他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其实他的社交比例非常小,不过他很懂社交。曾经有人说,如果一位你认为“值得交往”的朋友夸你的新车漂亮,“慷慨”的你也许会把车借给朋友开几天,而贾跃亭会直接送给他。

    这个世上很少有人懂得价值的即时交换的重要性。价值的即时交换就是,你为我做了什么,那我又能即时提供些什么。这样看上去是不是很功利?很功利就对了。每份广义上的恩情在未达成前最大,但由于未实施,那时还未能称得上恩情,真正意义上的恩情是在刚完成的那一刻达到峰值,接着就会随时间慢慢衰减,因此价值交换应当讲究即时性。

    不管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回报,你的回报都会带给对方惊喜和愉悦。这既是为下一次潜在的互助可能性打下基础,同时也是一种增进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你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能有即时回馈,任何时候帮你都不白帮,而在你有了即时回馈之后,你们又回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而不是在接下来的社交中,你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状态。

    有人说,如果我找不到可回报的方式呢?当你发现“无以为报”的时候,请切记,每个人都有短有长,只要你们双方都是人,你就一定有能提供给他价值的地方。这只是你愿不愿意多花一点精力观察、寻找,以及回报的意愿是否强烈的问题。延迟回报,对于先付出恩情的一方很有可能是不公平的。如果你真的想更好地跟他人建立起长久的对等合作关系,无论对谁,养成“知恩即时报”的好习惯都会让你受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为孤独的专注者——关于“社交”的碎碎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rr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