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新闻中一则冰花男孩的照片,在朋友圈引起转发和共鸣。
新闻事实是这样的:
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从家到学校路途遥远,再加上当地气温低、冰凌天气多,赶到学校时已经是满头霜花,连睫毛上都是。老师拍下了他的“冰花”造型,立即在朋友圈刷屏,引来全社会的关注。(1月11日 《人民日报》)
有同事转发时,是这样写的,“自从有了孩子后,看到这样的新闻与照片,心在滴血,眼在流泪!真不容易”。
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应该更是深有感触。
紫红的小脸,萝卜头似的小手,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想说,曾经,我也是那个冰花男孩。
摘自百度图片02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深知农村孩子的不易。
儿时的我,就在村子里读小学,我家距离学校很近,学校上下课的钟声从我家就能听到,走路几分钟就到了。
虽然如此,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冬天也是最难熬的。
家里和学校没有暖气,更别提空调了,有的只是煤火炉子。学校里,也只是到了最寒冷的时候,老师才会生起炉火。
诺大的教室,一个小小的煤球火炉,取暖几乎是没有效果。当时,我们都穿着家人给做的厚厚的棉衣棉裤。即使这样,写字时,手还是不听使唤,写出的字歪歪扭扭。
那时候,每到课间休息,追逐打闹的,跳方格子的,排队上厕所的……小小的校园也像是赶大集似的,热闹得很。
最受我们欢迎的,当属挤墙角取暖的活动了。一到课间,大家都会招呼,“走,出去晒暖儿去”,或者,“来,一起去挤墙根吧”。于是,墙角开始排起了几个人,大家靠着墙,倾斜了身体压向靠近墙角站立的同学,随着“嘿呦—嘿呦”的声音逐渐升高,大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有身体太瘦小,力量不强的被挤了出来,于是,他赶紧跑到队尾,再往墙角方向开始用力挤。
最高兴的要数靠在墙角的了,大家挤得越用力,他越兴奋,好像真的感觉到暖和了。
其实,我们知道,这样的活动,乐趣并不在于取暖本身,只是一种寒冷中取乐的一种方式罢了。
还有的学生,课间在学校外面点起火堆来,火堆下面埋了几块石头。上课铃响了,赶紧扒出来石头,用纸或者别的什么包了起来,带回教室。老师在上面讲课,他把石头放在课桌抽屉里,双手就可以抱着石头取暖了。
03
初中就到离家5公里的乡中了。每天骑自行车往返,所幸道路已是新修的柏油马路。
村里去乡中的学生有百十号人,每天随着自行车大军,风驰电掣在南北向的柏油路上。
上学最难的是夏天和冬天。夏天,要忍受太阳的炙烤,有时会在半道赶上下雨,大家在雨中照样一路奔驰。冬天,要感受呼啸的北风。赶上下雪,就咯吱咯吱骑行在积雪的道路上。雪融化后,道路上结了冰,骑行就更难了。
这时候,最羡慕的是离家近的同学,因为他们可以步行到学校,不用战战兢兢地骑行在结冰的路上。
冬天的早上,经常是骑行在夜色中,雾霭里,穿了厚厚的衣服,围脖帽子手套全副武装,即使这样,到学校了还是冻得要死。
一路骑行,到学校时,我们的头上经常也会成了霜凌冰挂,和新闻中那个男孩很像。
到了教室,早到的同学见到我们这幅模样,也会忍俊不禁,唤我们做“小老头”。
那个时候,手脚冻坏是常有的事。因为学校跟家里一样,到处都是冷冰冰的。
我的手脚每到冬天就会冻伤,先是肿胀发红,接着开始裂口。天一转暖和,就开始发热发痒,不停地挠,难受异常。
还有的孩子不仅手脚会冻伤,就连耳朵,脸蛋也会冻伤。耳朵上结了痂,不小心抠下来,会流血;脸上紫红紫黑的,这一块那一块,看着像极了烂掉的苹果。
摘自百度图片04
这样的生活直到我去县城读高中才逐渐远去,后来到了大学,才与儿时痛苦的经历彻底告别。
读大学后,冬天家人打来电话,叮嘱我“穿厚点,别冻着了”时,我不耐烦又不无炫耀地说,“知道知道,不用担心。宿舍里有暖气,晚上睡觉都想把被子蹬了”。
从此,我再也没有冻伤手脚,也没有了对寒冷的恐惧。冬天即使不穿羽绒服,也不必担心被冻坏了,因为宿舍和教室都是温暖如春。
如今再回望当年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我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一年一年,经受了风霜雪雨。作为农村的孩子,我们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抱怨生养我们的环境。我们所有的只是一颗乐观积极的心,向着不可预见的未来不断奋斗着。
我把年少时的那些艰难时光当做财富,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对今天所拥有的生活倍加珍惜。
回到新闻中的冰花男孩事件,我感觉我们有悲悯之心是正常的,这也显示了互联网的力量和人心的温暖。但是能够为那些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却是政府、社会和我们公民都应该关注的事情。
不能说苦难能够磨炼人,就无视这些孩子所受的苦。
时代在变化,我们的经济实力在改变,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条件,是全社会都应大力提倡和支持的事情。
怀左同学写作训练营第三期 第三次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