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之一生而所被歌颂无外乎生死、爱情、繁衍,这似乎成为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自动进入默认程序的三大主题,继赵薇《致青春》之后,校园青春爱情火得一发不可收拾,大学时期的狂热与躁动,飞蛾扑火式的火花冲撞与灯火燃竭之后的余烬成功引发观众共鸣,只是狂热有余却匮乏更为深沉的东西;之后,苏有朋《左耳》仍延续这样一个主题,所异样的是其中故事情节多了几分灰色色彩,一改赵薇《致青春》中唤起观众怅惘与唏嘘的成分,转而更深层地展现了人成长过程中内心的阴暗自私及人际之间的“利益权衡”与矛盾纠葛。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5041/545fbcf102cf5065.jpg)
然,友情似乎向来只是影片的副线,永远在为“至死不渝”的爱情做“陪葬”。殊不知,至少在笔者看来,友情才是催促个人成长的第一剂。电影《七月与安生》根据安妮宝贝同名小说改编,一开始镜头回到两人初识的13岁便成功引发笔者泪腺,13岁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年纪,它有着年少时的天真,同时也是自我意识萌生的发端,女性视角下七月与安生共浴并互看彼此身体的情节隐约在暗示与两个小女孩儿身体的发育相伴随的也将是情感思想的改变与成长给彼此带来的痛苦和挣扎。
影片中关系要好的两姐妹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七月,他人眼中的优等生,看似天性安静沉稳,实则内心叛逆,而安生看似不羁自我,却不懂得保护自己,心性脆弱易受伤害,七月沉稳的性格中多了一份懦弱与自私,安生不羁的外表下也尽显极大的不安全感与对家的渴望。或许互补的性格才能相互吸引,但这也是两人最终歧路的根本所在。之后姐妹两人各自踏上自己的人生轨道,七月深造学业,而安生无奈开始闯荡社会,沉浸在象牙塔中的七月向往着安生走南闯北的自由与洒脱,而许久之后社会习气十足的安生内心却渴望着七月生来就享有的来自家庭的温馨与安定,而后苏家明的出现成为七月与安生关系破裂的催化剂,犹豫未定的家明面对眼前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儿难以抉择,姐妹二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便紧紧围绕家明这条线索展开,影片中七月与安生共浴的镜头一共三次,第一次是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两人13岁初识关系要好,情同姐妹;第二次家明选择离开镇江去往北京,而安生决定不再流浪,回到镇江在母亲葬礼结束之后与七月再见,这一次的浴室情节已不复初识般和谐,接着在随后的上海行中两人发生争执,安生再一次流浪;第三次是七月来到北京发现家明与安生同居,两人在浴室恶语相向,相爱相杀,至此故事推向高潮,二人关系彻底破裂。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5041/06a0ede9e655afb7.png)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贪婪、自私等人性中的阴暗面在观众面前一览无余。心性乖巧的七月在爱情上表现地看似有些懦弱,她的忍让,她的坚守......只是这份“妥协”并不是无谓的。成长的磨砺,安生的介入使她和家明之间的爱情已不似学生时的纯粹,所谓“剪不断,理还乱”,过分沉重的爱情在家明看来可能只剩下亏欠,而七月对爱情的这份坚守最后不过沦为向安生宣誓的战利品“看,他永远是我的”。安生呢,从小受家庭关系的影响,豪放自我的外表下自尊心极强。两人在上海一家餐厅吃饭的情节令笔者印象深刻,安生为了让自己的自尊心好受点,靠与餐厅的几位陌生男子拼酒赚来了一瓶红酒,但这在七月看来未免有点“卑尊屈膝”之态,她厌恶安生这种混吃混喝的生活态度及其身上所沾染的社会习气,于是两人因此闹翻。作为旁观者,我并不想过多对一些人(亦真实亦虚拟)评头品足,只是想说社会人向来将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人性”不加犹豫的评断为“好”,那谁又可以说那些“欲望”、“贪婪”等人性中的“灰色地带”就是绝对的“不好”呢?更何况,即便“非黑即白”将其硬生生地掰扯清楚,最后不也还是与生俱来,无法抗拒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5041/607a91cbb2f2c402.jpg)
最后,关于宿命。影片中在安生身上出现最多的兴许就是七月妈妈说得那句话,“你的天分不比七月差,就是命不好”。安生的人生遭遇也似乎总在印证着这句话,出身、流浪;友情、爱情......她将自己的生命期限限定在了27岁,可是在27岁的某一天她却要亲手在七月的死亡通知书上签下她自己的名字——安生,看似戏谑,也许冥冥注定。最终天分不差的安生代替了七月,将“七月”作为自己的笔名写下了这部小说——《七月与安生》
(怀左同学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