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晚上,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求教:老师说他家的孩子上课老是说话,这该咋办?我猜测可能是老师向家长告状了,要求家庭介入,帮助孩子改正一下上课爱说话的毛病。我立即回复:孩子上课喜欢说话,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的造成的,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上课不许讲话。”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话痨”的孩子并不少见, 不少孩子的家长都会遭遇老师“友情提醒”的烦恼。如何对待“话痨”的孩子,在不同教育价值观的成人那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话痨”的孩子就一定是不好的孩子吗?同样,“认真听讲”的就一定是好孩子吗?
孩子上课喜欢说话,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追问:一是他上课在说什么话?如果他说的话都是和学习相关的话,那么他的“说”就具有了学习的特征,应该值得鼓励,只是没有遵守发言的规则而已。如果他说的是与学习无关的废话,那么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他为什么喜欢上课说话?如果是学习的内容引起他的共鸣,他急于表达,那么说明这个孩子还是在学习状态。如果是学习的东西他不感兴趣,另找话题表达,那么需要反思的就不是孩子而是老师自己。当课堂的学习内容不能吸引孩子,他当然就会选择逃离学习,寻找另一个有意义的国度了。
在很多人看来,认真听讲是好孩子的重要标准。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太多了:从幼儿园开始,就在驯化孩子小手背在后面,不许交头接耳,要发言先举手,等等。静静想一想,长期以来这些被我们视为圭臬的条条杠杠就一定合理吗?听话的教育,很容易导致教育对象泯灭个性,养成“奴性”。
从有效学习的角度看,听别人讲是被动学习模式,其信息留存率只有5%,效率非常低。而讲给别人听,是主动学习模式,其信息留存率是90%。因此,好的课堂,不是控制学生不说话,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说起来。是不是给予了每个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视为好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
当然,如何让孩子说起来,是要讲究规则的,无序乱说,会造成课堂的混乱。培养好的倾听习惯需要强调几点:一是只有轮到自己发言时才可发言,别人发言时不乱插话;二是别人发言时,眼睛要盯住对方,并用点头、摇头等体态语言表达倾听后的感受;三是听完同伴的发言后,可以做适当的评价或者追问,也可以提出自己还没完全听懂的地方。这样的倾听习惯是需要老师、父母合作,经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才可能形成的。
一个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并不一定是坏事。想表达、能表达,是一种与客观世界对话的能力,成人千万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孩子的这种能力扼杀掉。孩子上课喜欢说话,最需要反思的是教师和父母:自己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了吗?我们需要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把逃离学习的孩子拉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