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安石 - 草稿 - 草稿

王安石 - 草稿 - 草稿

作者: Ryanta | 来源:发表于2022-04-23 17:23 被阅读0次

    王安石是宋朝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因此王安石在早年时颇有纨绔子弟之风, 可是却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王安石的一生,那便是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便去世了。王安石由他父亲去世这件事情联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于是便开始发愤图强,立志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当然王安石这个人也很特别,他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儒家经典会学习,还会学习许多医书和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要知道当时的人一般读书都只是读圣贤书,目的是为了能够考试做官,而王安石读了如此杂多的书,证明他肯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有了自己的方向。

    此后王安石去京中考试,本来考得特别好,几乎能变成第1名的状元,可是却因为文章写的让皇帝有一点不满意了(因为有人说从王安石写的考试的作文中看出他隐喻皇帝小,不懂事)因此王安石就被皇帝“无故”的从第1名和本来当第4的名字换了一下。

    可是王安石却显得丝毫不在意,因为王安石本质上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根本就不看重这种名义上的第1名和第4名之区分。

    此时摆在王安石面前的有两条路,第1条是按照正常的路,先到京中当一个闲差事,此后还有可能有进入翰林的机会,成为宰相的权力,前途可谓是无比光明。另一种方法是给百姓们去当地方官,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从地方上超脱出来。

    最终王安石选择了第2条路,那么他为什么这么选择了?

    这是因为王安石实际上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自己的理想的,他希望能够给百姓多做一些实事,而不是只是在朝堂中啥都不干。

    最终他来到了地方,成为了鄞县的县长。来到这里之后,他发现的第1个问题是林县虽然靠海,可是这里的沙土地却并不能够保存够水分,因此鄞县虽然离海很近,可是时常会因为下雨过多而涝,有时还会因为很久不下雨而导致旱灾,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王安石想到的方法是修建堤坝来留住水分。这样就基本解决了旱季和涝季和产生的问题。

    可是他发现鄞县的最大的问题,原来根本就不是旱灾和涝灾的问题,而是与旱灾与涝灾几乎无关的青黄不接。鄞县的老百姓在四五月份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去年的鱼粮已经吃完,而新一年的粮食还没有种,也被称为青黄不接之苦。

    此时的地主们就借机向老百姓们卖粮食,看似是好心,实际上收的利润特别高。往往借一袋米借5个月,还的时候就要翻好几倍还。

    如果就一年是灾难,而来年则丰收了,那么还几乎可以还上地主所收的利息。可是如果连着几年的灾难发生的话,那么老百姓就彻底还不起地主收的利息了。

    那么此时王安石有两条路可以走。

    如果他真的想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话,首先他可以选择打压地主放高利贷的行为,或者他可以选择由官府放粮给百姓。

    实际上,第1种选择,看起来比较硬气,有一股梁山好汉的感觉,可本质上讲却是有大问题的。因为如果王安石只是选择打压地主放高利贷的行为,那么很多地主就会选择直接放弃借粮给百姓,那么百姓们甚至都会没粮吃,估计造反是更快的事情。

    并且在宋朝历代,讲的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地主有钱,自然能养出许多读书人,那么实际上也就算是士大夫了,作为士大夫地位如此尊贵的宋朝王安石,这样一个小小的县令。也不能真正将这些地主怎么样。

    因此只有由官府放粮给百姓才是王安石可以控制的,那么接下来王安石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由官府放粮给百姓,那么官府是否要收利息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收利息多好呀,因为官府给百姓卖粮,本来就是为了百姓好,不收利息的话,对百姓来说就更好了。

    可实际上不收利息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因为如果不收利息的话,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借,不需要的人可以借,需要的人也可以借,那些大地主很有可能会把官府的粮食全都借跑,然后自己囤积起来,那么百姓从官服那里借不了粮,就只能再从地主那里借了,这样不就回归原先的状态了吗?因此王安石最终决定定利息,当然定的并不是很高,月息二分,相当于5个月收10%

    就这样王安石在鄞县推出了他解决青黄不接的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这种方法也成为了他以后在改革时用的青苗法的雏形。

    此后王安石又在各地当过了很多的县令,取得了不错的政绩。特别是鄞县的老百姓觉得王安石真的是一个大好人,在王安石离职银县县长10年后,还给他修建了一座祠堂纪念他。

    此时的王安石又遇到了一个机会,就是当朝宰相认为王安石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准备召他入京,不再做地方官,而是当京官。

    那么王安石是否要借此机会入京为官呢?

    这里的王安石实际上仍然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一定的取舍,毕竟王安石的确是一个想要给老百姓干实事的人,而进入京城当京官,就很难再给老百姓干出一些实际的好处了。可是问题在于如果一直在地方上做官,那么顶多让某一个地方的百姓取得不错的生活,而不能让整个国家的百姓都过上美好的日子,想要让整个国家的百姓都过上美好的日子,那么就只能入京为官,王安石究竟该怎么选择?

    最终王安石也意识到在地方上做官是没有什么很好的前途的(他这里的考虑并不是为自己的考虑,而是为整个国家的前途,为老百姓生活的前途考虑),所以他最终决定仍然入京为官,看看能不能找机会。

    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因此被称为仁宗,可惜的是宋仁宗也有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仁宗总是不能做出自己的决断,一直被大臣们的观点所左右,有时这是一种好事,而有时候酿成了大祸,因为他不能听进去真正正确的建议,就比如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就是由于宋仁宗的飘忽不定,最终失败的。

    王安石见到皇帝如此便对朝中也渐渐失去了信心,于是过了几年才发现,绝对没有机会成就一番伟业的时候,他辞官不做,回家种地去了。王安石唯一有可能转身的契机就是换一位皇帝,而这位皇帝不仅要理解王安石的观点,并且要认同并且执行王安石的观点,这么来讲,王安石还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宋仁宗没过多久就驾崩了,新上任的,叫宋神宗。

    宋神宗刚刚即位,结果发现国家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昌盛,而是出现了很多的内部问题,于是他开始询问大臣们具体应该怎么解决。结果大神们都不能提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要不然就是提出的方案是老生之常谈,没有任何的实践价值。在宋神宗不知所措的时候,他听自己手下的人介绍说,王安石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于是便将王安石召回京城中。

    王安石本来以为宋神宗只是在忽悠他,于是好久都没有挪窝,最后在他理解到实际情况之后,就马上来到了京城与宋神宗开始对话。

    宋神宗在和王安石对话的时候向王安石表示自己的偶像是成为像唐太宗那样的人,那么这是否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呢?

    王安石自然认为不是,因为唐太宗虽然有很多的优点,可是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说他在晚年的时候炼丹,并且他还在晚年的时候,不听其他大臣的劝阻,而且如果宋神宗只是把唐太宗作为自己的目标,也许当他到达唐太宗的这一个境界时,就不会继续想要往上努力了,那么王安石是否应该反驳呢?

    实际上如果王安石反驳,那么宋神宗就很有可能会告诉王安石说咱们俩的意见是不一样的,你还是告老还乡吧。因此王安石在此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他究竟应该坚守原则,还是继续保住荣华富贵呢?

    自然王安石会选择坚守自己的原则,如果王安石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富贵生活的话,那么在宋仁宗还在的时候,他就不应该离职,而他之所以离职就是因为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因此王安石告诉宋神宗把唐太宗定位自己的目标实在太低了应该希望能够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君主。

    结果是宋神宗的回答大出王安石的意料,宋神宗并没有告诉王安石说咱们俩的目标不一样,从而将王安石遣返,而是听王安石讲完话之后感觉王安石这个人讲的非常有道理,从而更加信任了王安石。

    最终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也因此开始。

    王安石解决的最多的问题是从财政,民生和军事上的问题。

    财政问题就是去掉三冗之中冗费的问题,把没必要的开支全部截掉。

    军事问题上也就是把军队中没有用的人全都剔除掉,从百姓中选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当兵。

    民生问题也就是推行青苗法,以及一些其他对于百姓很好的法律。

    可是此时朝中却慢慢有了反对的声音。

    据说有一个叫赵抃的人,每次听到王安石推行这个心法那个心法的时候,就会连声叫苦。

    唐介甚至为反对新发,从而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最有力的反对者是司马光。并且司马光所给出的反对意见也很有道理。就以青苗法为例,司马光认为当王安石说利息只收两分的时候,也许基层的官员在推行的时候就会把利息使劲的往上提。并且,青苗法是在有旱灾和饥荒发生时才有用的,可是如果今年丰收,官员们如果不推行青苗法,也许就会被说成是没有政绩从而被赶下台,那么众多官员在丰收的时候也许就会强买强卖,让百姓们必须租粮,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政绩。

    可惜的是王安石并没有听进去这些意见,并且现在新法也实行了如火如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宋神宗也并没有听见司马光的谏言。

    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王安石还曾经对西夏用兵取得了很好的战绩,这是唯一一次北宋在对外进攻时的完全胜利。

    可惜的是变数出现了,在新法执行了7年的时候,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灾荒,有一个叫郑侠的人还因此献上了一幅图来表示心法所带来的灾难,很多官员在看到这幅图时,都攻击王安石说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而造成的结果,因此王安石最终决定辞掉相位。

    接替王安石的人叫吕惠卿和韩降,这些人都是王安石的亲信,可惜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背后的原因,而吕惠卿又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希望能够推掉王安石,自己成为变法第1人,因此他使劲打压韩降,韩降的政治手腕并没有吕惠卿硬,他最终没有办法,只好上书要让王安石回来,宋神宗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让王安石回京,而这仅仅距离王安石辞职过了10个月,可见心法内部的矛盾也是有很多的。

    王安石在回到朝中的时候,宋神宗居然慢慢失去了对王安石的信心,并不对王安石言听计从了,这又是个为什么呢?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宋神宗已经慢慢长大了,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并且现在的心法宋神宗几乎已经完全领略不再那么需要王安石这个人了。宋神宗希望能够自己掌权,他希望王安石并不是朝中唯一的声音,而是朝中有许多声音,最终再由自己决定哪一个声音是正确的并且执行。

    王安石也慢慢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最终决定辞职,而这一辞职也再也没有回来过。

    结果并不美好,宋神宗在离开了王安石以后,看起来做了很多改革,可实际上仍然有很多的弊端,最终因为积劳成疾,疲累过度而去世。

    下一个继位的是宋哲宗,宋哲宗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结果高太后刚好是一个非常反对新法的人,因此把整个新法几乎全部废掉。

    支持新法的人被称为新党,支持旧法的人被称为旧党。本来新党已经毫无机会卷土重来了,可是此时又出现了变数,那就是高太后去世,宋哲宗继位,宋哲宗是一个非常支持新法的人,并且他也非常反对他的祖母对自己的压迫,因此他就使劲提拔自己祖母所反对的新党。

    于是新党又卷土重来,最终从改革的问题变成了党争,而这一睁,又是好几十年直到蔡京,童贯,宋徽宗等人把北宋送上了灭亡之路。

    有人说整个北宋的灭亡全部是因为王安石所造成的。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王安石什么都不干,变法也不进行,那么北宋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迂腐和腐败最终慢慢衰落,也许比王安石在如此改革以后灭亡,会会更早。

    如果司马光听到了,一定不会同意。毕竟北宋最开始所坚持的原则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王安石则强调君主应该乾纲独断,结果导致了君权过于强大,可是从本质上君权又是脆弱的,但凡有一个皇帝是一个混蛋,那么君权也就不能被保证,如果宋朝初期的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策能够一直延绵下去,那么虽然腐败的事件会比比皆是,可是至少能够有一种协调的作用,能达到一种平衡,自然也不会因为军权过大而直接灭亡。

    那么到底谁说的有道理呢?

    我认为从本质上就是变法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如果不变法一直遵循旧的法度,那实际上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是王安石在变法时,新法是完全寄托于皇权的,而这很明显也是有大问题的,因为像我刚才说的,皇权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因此我认为变法是要变的,可是变法的基础并不应该是皇权,或者说君主一家独大,从本质上就是有问题的,中国古代的封建制是有大问题的,因此变法并不应该变的是某一个当朝的法律,某一些对百姓的法律或者军事的法律,而是应该从本质上解决制度的问题,这才是19世纪20世纪那些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之不同,也可以说王安石的变法只是变法,而19世纪和20世纪的变化则成为了革命,也就是把命革掉,从本质上去除掉问题。

    就好比有一棵大树,它的枝叶坏了,自然可以修剪,可是如果他的根腐烂了,那么不管你如何努力的想要修剪他的枝叶也毫无用处,那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小史这棵大树恢复他本来的健壮的样子,那只能治理它的根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安石 - 草稿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va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