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公司的小伙伴们一起参加2018年天河科技园/软件院“富士康科技小镇杯”羽毛球联赛,比赛结束后,队长给大家的评价是:“今天大家都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水平,下届我们再战!!!”围绕这个评价,我对自己参加这次比赛的感受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队长的评价是很中肯的,对我自己来说,我的确展现了自己的水平——比较差的水平,就是没有超出自己平时的水平,也没有低于自己平时的水平,类似于一个平均值吧。整个团体比赛的过程中,我打了两场女单,两场都以大比分落后于对方而告终。针对这两场的女单比赛,我从三个方面做一个小结:
第一,心理素质、心理应对能力有待增强。由于第一次参加正式的羽毛球比赛,缺乏比赛经验,难免会有紧张的心理。拿着球拍踏上羽毛球比赛场地面对对手的那一刻,就明显地感觉到了与平时打的那种心理差别,一种氛围造就的心理差异。当连续失分、大比分地落后于对方时,自己的心理显得越来越弱,有点颓败之势,不会控制节奏,让自己来主动把控打球的节奏感,从而能够慢下来更加清醒地思考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比赛。做事情太急的缺点暴露出来,只想着快点打完。
第二,技术不过关,平时少打。自己只是大二的时候体育课选修过羽毛球,那时才接受了一点点比较正式的教导,后面就没有了,在平时也比较少打羽毛球,对羽毛球的技术几乎都不怎么懂。
第三,体力跟不上。随着比赛的进行,体力消耗,自己有些吃不消。不会通过一些小技巧,比如擦汗、绑鞋带、捡球慢一点、走路慢一点等来争取时间,让自己稍微缓过来。
最终我们的团体赛很快就终止了,未能进入下一轮的淘汰赛。刚开始我自己有些不接受这个事实,或者说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心里有些难过,跟小伙伴们在一起也有些强颜欢笑。队长是一个很会调节气氛的人,他会发现每一位队友在比赛中的亮点,并给与肯定与鼓励,同时指出表现不好的地方,期待下次改进。队长的话让人感觉到窝心的温暖,我的心情也开始慢慢地好起来。
由这次参加羽毛球比赛前后的心理历程,我联想到了我的高考成绩,发现这两个心理过程是如此的相似。一踏进高三开始,就进行过多次的模拟考,我有时候能够考到排名前几,有时候名次后一些,但都不会超出前十名,分数都会在重点线以上,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成绩吧。高考成绩算是我平时模拟考成绩的平均值,没有很好,也不是发挥失常的差成绩。但是当时的我面对这个高考成绩,心里是不愿意接受的,觉得自己应该还可以考取更高的分数。通过填报志愿后,我被华农录取了。我心里也不愿意面对、接受这个事实,觉得自己不应该读华农这所学校,应该读更好的学校。这种失衡的心理几乎贯穿了我整个大学本科时代,大一的时候特别严重,那时心里老在想,自己高中时代梦想过想要读的很多所学校,里面没有一间是华农。结果,我却读了一所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学校,那种不情愿、不值得的心理一直在折磨着自己,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内耗。后来被保送读了本校的研究生,才正式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事实——可能自己当初真的是只能够上华农吧。如果真的有决心想要读更加好的大学,完全可以在大四时考研,考到更加好的学校读研究生,以弥补自己当初高考时的遗憾。
最近听陈坤写的书《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里面有一节——学会接受一切既定的事实,我突然发现我一直以来缺的就是这种心态与能力。书里面提到:“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希望泯灭令自己很难过的时刻,只有面对,才会强大”、“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或多或少的顺利与不顺利,但实际上,人生的好与不好,都是值得珍惜的感受。我们唯有坦然面对并且乐观和感恩地往前走,才能融入到存在之中”。
和小伙伴们一起吃完午饭,各自分别,回各自家的路上,我结合书中内容、我的高考成绩、就读的大学以及这一次参加羽毛球比赛的经历,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学会接受一切既定的事实的重要性,我开始坦然面对这次的羽毛球比赛成绩,不管它好与不好,我体验经历过了,感受到了它带给我的期待、兴奋与失落,这就足矣。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我达到了自己参加比赛的目的,一是体验正式的羽毛球比赛,增长见识;二是通过参加羽毛球比赛多认识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多与人交流,因为平时很少有机会认识到其它部门的同事。而且这次羽毛球比赛的场地在母校华农,这是令我意外的收获。再次回到母校,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亲切,毫无违和感。记得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华农校门口的肯德基吃完东西闲聊时,我望着窗外,竟然有一种感觉,不想也不急迫离开,感觉这里就是我所生活的地方,好熟悉亲切。原来自己早已坦然面对,感恩在华农七年的求学岁月里所经历的一切人和事,并融入到生命中,让它们伴随着我一直往前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