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逃离手机?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4-03-05 21:01 被阅读0次

    3月6日,周三,阴,3-11度

    环顾周围退休人士,多为终日无所事事,沉迷于刷手机而苦恼。我虽未退休,然已处于过渡期,故也有同样的烦恼,常用计划、总结、目标、考核……来约束和激励自己,可仍是活得迷茫。也许真如老子所说:“大道废而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一个常在文字中立计划、写总结的人,可能并不如我们想像的自律,恰恰反映了她内心的迷茫、无自制力。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我想,正因为有枷锁的存在,人才会觉得自由的可贵。枷锁一旦卸去,往往得到的不是自由,而是难以承受之轻。这枷锁就像地球引力。倘若地球失去引力,人将无法直立行走。人若失去枷锁,也将变得无所适从,于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或自制枷锁,比如制定计划、作息时间表以求自律,或者上老年大学、报网络班等加入各种组织,重新回归他律。

    再回到手机问题上。我曾以为我的时间碎片化皆为手机所害。其实手机并不是问题的本原,而是问题的末梢。我在手机上设置“限定使用时间”,还设置超时灰屏,然而形同虚设,想看还是能轻易解锁。我天天查看手机使用时间,及时警戒自己,初时确受惊悍,久了就疲了。我一天到晚与手机较劲,反而越禁越凶。只因我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手机,而是——时间空着,需要有东西来填充。春节家务繁忙,手机使用时间自然减少。沉心读书写作时,也无暇刷手机。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件能让我持续注力的事情去填满时间。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件和持续。

    我以前在一本书里读到过这样一个理论:提高生活效率的方法是在几件感兴趣的事中切换,那样一天就能做成好几件事。作者说,据研究表明,人在某件事上的专注力最长不超过三小时,超过三小时,大脑活性就降低。这时,换另一件事做,可重新激起大脑的兴奋度,进入新一轮专注。我一直挺信奉这项理论,所以每天给自己安排多项不同的任务,时间分配也大致均匀。可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是精力分散,每件事都不能达到高度专注。每天活得很机械,都在为执行计划而执行计划,顶多只是量上的完成,很少有质上的提高,心灵并未从中得到滋养,反而总有一种被时间追赶的焦虑。我于是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永动机,它也需要娱乐、休息,需要有喘气的时间。至少我是这样。读书、书法、画画三项学习,我只能选择一项深耕细作,其余作为课间放松,不可能三项齐头并进。

    但无论如何,闲暇人士若想逃离空虚无力感,就一定得给自己找寻一项能长久为之的系统性工作(兴趣),即我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持续。就拿读书来说,选定一个方向,作系统性的阅读。比如我的阅读方向是研究孔子,那我就得熟读四书五经、先秦文献以及历代大儒著作,中国文史不分家,我还得通读二十四史。单是这些,就够我读半辈子了。但也不是说我只读这些书,绝不读旁书。这些书是主食,偶尔也会吃些零食,但会谨防将零食吃成主食,或不断地变换主食,这样就破坏了“系统性”。我觉得只有文史哲之类的硬性读物才担得起系统性阅读。诚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一定要结合写作,因为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那读文史哲可作学术性写作,也可写自我反思的灵修日记。但学术性创作很可能反客为主,而灵修类日记会使我们始终做一个虔诚的读者,汲取人类最高的智慧和美德修正自己、提升生命,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为己之学”。

    文学之类的软性读物,一定要结合写作,才能达成系统性。比如确定一个主题:研究《红楼梦》、木心、鲁迅或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读一系列的书,写一个专集。

    那些喜欢搞文学创作的作者,读书不过是为了收集创作灵感、学习创作技巧,他的系统性工作本不是读,而在写。读尽可以散漫、随兴而读。写一定要定个专题或写个长篇,通过一场场马拉松式的训练,锤炼文笔,熟成自己的风格。倘若写作没个方向性,每天逮着什么写什么,就与读书没个重心,抓起什么读什么一样,都不会有沉淀和收获。一旦沉不下心做事,时间处处是空洞,刷手机等无聊消遣就会趁虚而入。

    以上这些是写给退休等闲散人士的。那些白天忙于正经工作的人,生活本已有重心,读书、写作不过是业余消遣,没必要再作系统性的规划。

    老师的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如何逃离手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id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