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55312/d4b08f7ccaa8dd6d.jpg)
以“谈话录”命名的书籍不少,我说的这一本,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作者为王安忆和张新颖。
两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那是对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读者而言。所以,在描述《谈话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简要转述一下环衬上的作者介绍。
王安忆,中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匿名》等等。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双重见证》等等。
他们俩对谈的成果《谈话录》,书里所有话题都是围绕着文学创作的,是吗?
阅读第三版《谈话录》到半程,盘旋在脑海里的一个问题变得尖锐起来:把作家与评论家的谈话记录下来,汇编成册,打算出版前从作者到出版社他们预设的读者,是谁?
《谈话录》的第一章,章节名为“成长”,“成长”下还有一些小标题:小时候、母亲、父亲、“文革”期间的阅读……就在你以为这将是一本以“谈话录”的形态呈现的作家王安忆的传记时,怀揣“越过虚构的迷障窥见作家真实生活”的目的一页一页地往下读后,读到半程,你一定为觉得难以界定自己对这本书的先期判断,对或不对。说它是作家王安忆的传记,未尝不可,可它只撩开了王安忆生活的一条缝隙,只告诉了我们作家与写作相关的那部分生活。谁会对王安忆的写作生涯感兴趣?不想成为作家的至少也应该是文学爱好者,如此一来,《谈话录》的受众面会不会太窄?
虽然手里的这本《谈话录》已是第三版,我依然边往下读边替责任编辑担着心。第三章到最后一章第六章,《谈话录》很多小标题直接就用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姓名,莫言、贾平凹、苏童、余华……千万不要雀跃着期待这些篇章,以为从中可以偷窥到著名作家的八卦。王安忆笔下的他们,只与文学和写作相关。此刻,那个问题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叫嚣起来:谁来读一本只记录了文学的《谈话录》?
因为疑惑,读的时候格外小心翼翼,想要找出不喜欢文学的人也能成为这本书读者的理由。
2002年,王安忆去日本访问,期间拜访了日本著名的文化学者加藤周一。在与加藤周一的谈话中,老先生说到的一个观点让王安忆一直记忆到与张新颖对谈的2004年,“他说古代的艺术家——在十四世纪以前,那个时候的艺术家,他说,他们做东西从来没有想过我要表现我的个人风格,他只是要做一个活计,可他的个人风格学形成了;今天的艺术家都知道我要表现我的个人风格,最后风格却没有了,没有风格。”这段出现在第51页上的引文,分号前后各有一层意思。分号后的一层意思,会让《谈话录》的读者以为那是创作谈,这不是误读,作家王安忆在理解加藤周一这段话时会落实到“成为有风格的艺术家”的层面上,理所当然。听君一席话时,虽已有足够的作品坐实自己已是中国当代作家翘楚的地位,但从2002年到2019年的17年间,王安忆笔耕不辍,《天香》、《启蒙年代》、《匿名》等等长篇小说乃至在这本《谈话录》之后问世的《考工记》,她不强求风格淡然地等待风格自现的写作过程,敢说没有受到加藤周一这番话的影响?面对王安忆的丰厚收获,难道我们没有自问:加藤周一的话只对艺术家或作家有效吗?再细读分号前的那句话,“他们做东西从来没有想过我要表现我的个人风格,他只是要做一个活计,可他的个人风格学形成了”,只是要做一个活计的说法,不就是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吗?工匠精神会结出什么样的善果,王安忆以自己的作品为加藤周一的一番话,做了注解。
有了这一处文学以外的得益后,再读《谈话录》,就更加仔细和认真了,于是发现,都以为一个文学评论家和一个作家的谈话录一定囿于文学,他们自己大概也以为两个人在一个多月里的6次谈话为的只是文学,可体会他们的言下之意,他们何尝不是在谈论怎么与这个世界善意相处呢?
“我记得在三年前了”,王安忆以这句时间状语开始的回忆,说的应该是发生在新世纪开始没多久时的往事。“(德国波恩大学汉学家顾彬)一下子有很多问题,他感到最奇怪的问题就是,他说当然不是不可以,就是觉得奇怪,就是说你们怎么就可以这样子非常轻松的,任何一个人都轻而易举说不要鲁迅,不要巴金,什么都不要;如果在德国,我说我不要,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王安忆回忆里顾彬的惊讶,只限于文学吗?肯定不是!所谓旁观者清,我们能从一个德国人的善意提醒里警觉到一些什么吗?
“现在年轻的一批作家,我很难和他们沟通的原因。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写作者把自己精神放在和大众一起。当然,我不是说写作者一定有能力引导大众,而是,写作者总是应当描绘一个乌托邦,开拓精神空间吧”,王安忆感慨的,当然是年轻的一批作家将琐碎甚至猥琐的生活故意不加修饰地拽进文学创作还自以为很酷的现象。从中,我们是不是也能反观自己,是不是将自己的精神生活都给了那些无聊的无趣的甚至低级趣味的八卦里?我们拒绝文学乌托邦的同时,会不会丧失真正的精神生活?
两段引文,两次惊吓。我想说的是,貌似写给作家或文学爱好者的《谈话录》,有着不少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生提醒。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自己不是作家不是文学爱好者而在遇到这本《谈话录》时绕道而行。在成为成功的作家和教授的同时,王安忆和张新颖也是与这个世界时时刻刻相处的个体,他们的职业体会之中,岂能没有人生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