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氛围是人的心变的躁动,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走上“左”或“右”的道路,在浮躁的氛围下,浮躁是会像传染病一样,不断地蔓延,造成大面积的受灾区域。社会的氛围促成了人心的浮躁,其影响之一便是学术的浮躁。
近代社会,中国开始了迈出农业社会的步伐,尤其是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系列现代化的因素的产生,急剧加速了这一步伐,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脱离农村农业体系,进入城市工业生产中。中国,这个国家,它的社会生活的舞台灯光开始由农村聚焦到城市。外部的变化被输送到中国,中国本土的变化亦已开始发生。
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丰富,也使的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网络媒体渗透了社会生活。人们通过这个为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某种程度来说,交流工具仍在发挥交流作用,但也渐渐像当初的报纸一样,成为人们争论的平台,而历史也被囊括进去。
曾经,历史是文人的事,他们用判官笔在生死簿上勾勒对错,阎王则在一旁严厉地盯着,因为他也在里面,而大多数民众,男者终年耕作,女者终日纺织,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大多来自说书人得街巷之谈。农民们认为历史是少数人创造的,自己所应该做的是多生产一些粮食,恰巧少数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后来“世道”变了,人民的意识在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中觉醒,他们不再仅作为旁观者或参与者中的听命者,他们知道了自己领导者的身份。现在,受教育是大众的权利,大部分人都接受了“历史”这门学科的教育,曾经的“右倾”意识被拨正过来。生活已不像当年那么紧张,此时可以静坐下来读几本书,历史类定是其中一本,因为这是一个充满历史的国度,老祖宗也不止一次告诫我们历史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总是有一种指点江山的欲望,这种欲望便在历史领域通过网络媒体开始实现,而且尤喜评判他人,事件,这种方式成本低,且分险小,于是历史便“热”了起来。历史热潮的确推动了大众对历史常识的认知,但一些人也也借此将人的认知推离正轨。近年来,一些媒体平台就成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的窝点,“世道”变了,但有些东西仍然未变,比起穷究极理得学术,大部分人仍然更喜欢那说书人的悬河之口。历史在民间“热”了起来,似乎连那些职业是学家们也被感染了,于是各种“学术论文”涌现了,仿佛学术水平瞬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温度再高的发动机终有冷却的一天。回首望去,多是泡沫,只为迎合一时,却无法经得受时间的洗礼。
刘知几提出为史者当具有史学,史识与史才,后来章学诚又加了一条“史德”,即强调史家自身的道德情操与修养。史学是一门细活,因此它要求治史之人当有“工匠精神”,做到精益求精,不断的研磨。历史证明了史学应当怎样研究,司马光耗费近二十年的光阴,终修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一国数百年历史竟然不到两年便修成,斑驳错杂的《元史》便是其例。修史在古代是一件庄严的事,今日更当如此。
有些事物需要以庄严的态度待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