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十节

作者: 你好哇冬至 | 来源:发表于2016-01-31 19:42 被阅读40次

    文/冬至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

    子禽:陈亢,疑是子贡的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少孔子31岁,擅长外交、公关、接待、言语。

    是邦:某一个国家。

    闻:听到、得知,后衍生为两个字,闻:被动得之。问:主动求之。

    求之与:主动询问,求问。

    抑:或者是,反而。

    与之:主动告之,告知。

    释:

    子禽问子贡,孔夫子每每到一个国家,很喜欢调查、听取、研究这个国家的治国之政,你说是他求问过来的呢还是各国君愿意主动告诉他,和他共同商讨呢?

    子贡说,(前置后两句意思)孔夫子想要知道的东西,和其他人询求得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他(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的态度和风貌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愿意推诚咨以政事,实由别人主动告之的。

    冬至感悟: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孔子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政事情况是因为自己的温良谦恭让的形象,孔子“仁政”的理念,使得他们想要去了解,所以在这过程中,孔子有意无意才能够获得这个国家的政事。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篇第十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ls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