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者,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真诚相待、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冬至感悟: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性格勇武,“好与贤己者处”。孔子去世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开西河学派,魏文侯尊之为师。
孔门弟子中,子夏著作传世最多。《论语》即是子夏与仲弓合编的。汉人徐防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云。洪迈《容斋随笔》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使动用法,表示敬重、尊崇;第二个贤是名词,贤才,圣贤。易谓轻视,不看重,色指女色。贤贤易色,即重贤轻色,与重色轻贤、近色远贤相反。这不仅仅是一个平常人重要的品质,对于一个君王领导者更是诤言。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因亲小人远贤臣、沉溺女色而成为亡国之君。
致其身,意谓豁出性命。君主时代,君是国家的象征,与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因此,在邦有道、政治正常的时代,事君也是忠于国家国民和尽忠公职的表现。一个衷心不二的臣子必定是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若是这样的人越多,那么国家就越能强大繁荣。
子夏认为,重贤轻色,尽力事奉父母,尽忠公职,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即使没有专门求学,也可以说是有学问的人了。
儒家最重视道德的修养和建立,以此为做人的根本,以之为衡量人事的最高标准。
人做的好,事做的对,这是最根本的学问。子夏以文学著名,他都这么说,可知儒家学问的重心在哪里――仁义为本,学问为末。注重的不是学问有多高,而是道德修养的水平。
道德高尚,那么根基稳固,才能够去成大事。学问文章不仅可以去教导教化众人,也能够体现作者之思想。
网友评论